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人类不能脱离这一有机整体而独存;二是宇宙自然的总体法则和人类活动所应遵循的根本法则是一致的,这一法则便是“生生之仁”,天地以生生之道化育万物、运转不息,人类应当本于生生仁德创造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周易》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性经典,将天、地、人并列称为“三才”,认为最具有仁德和智慧的人能够“与天地合其德”。希望人类能够“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即洞察并把握天地运行的根本规律,利用这些规律造福人类、造福天地。
《周易》也常常要求人类通过向天地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德性和人格,所熟知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人类应当学习天地健动不息、含弘光大的精神来培养自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格。
《周易·贲》提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思想,将“天文”与“人文”并提,也揭示出自然法则和人类文明的相通性。
《周易》中的这些思想,可以说是华夏文明“天人合一”理念的源头。
华夏文明属于天道文明,也正是灵源最先在华夏文明之中诞生,这让国家对于那位神秘的存在有了推测。他是华夏文化借助“灵”而诞生了意识。
所以这位神秘存在有了一个正式的官方称呼——华夏守护者。
文化也是有生命的。
华夏民族是个有命的民族,这命是指文化生命。人的生命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要存活、自保、趋利避害,而且是能运用思想的生命。一个民族的生命是能运用思想的生命的,它就是文化生命。
那么思想起端于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在公元前五世纪,在先秦的时候,出现了最初一批论道的哲人——称之为"先秦诸子"。
这个"子"就是思想家学问家的意思。有先秦诸子就有了华夏思想起步,有思想的生命才是文化生命。
华夏民族,这个承载着文化生命的民族,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运。之所以称为有命的民族,正是因为这份文化生命的传承与发扬。它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更是思想的活跃与传承。从先秦诸子的智慧火花,到历代思想家的深邃探索,华夏文化得以绵延不绝,正是因为这种运用思想、追求真理的精神。
当回望历史,探寻华夏民族的生存状况与命运,实际上是在追溯其思想的发展与变迁。这种思想的变迁,如同文化命运的脉络,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与特点。而这一切,都源于对天道的深刻领会与不断追求。
在华夏,哲学一开始就讲天命的事情。
比如说《中庸》
《中庸》开头三句话。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第一句话,天命谓之性,这是天命观。华夏哲学向来有天命观,那么如何理解天命呢?两个方面了,一个是承认天道的存在,确认天道的存在。
二是,确认人民生活是在天道中展开的。天道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不同阶段、不同表现之间有内在关联。
究天人之际。
“灵”就是天道的赐予。
夏先衍抬头看了看天空,灵气伴随着星光洒落,心里嘀咕着:难道是天道,将灵气从遥远的宇宙之中,将灵气送到了地星。
华夏文明的诞生是从“天文”到“人文”。
华夏文化从原始农业开始,经过近一万年的努力,起起伏伏,颠颠簸簸,也不是没有经过灾难,居然能够存留下来,而且还在继长增高。在世界文化圈里,华夏文化还保持着人数最多、历史不间断时间最长的地位,而且内容不断增加、改变、丰富。华夏文化在这个世界上文明之中独一无二,天下无双的存在。
西方国家对于华夏的存在模式深感困惑,难以理解华夏为何能长期存在。
华夏历史上曾是一个强大的中央帝国,但强大并非华夏独有,西方也曾有过不逊于华夏的中央帝国。
罗马帝国、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拜占庭帝国以及奥斯曼帝国,都是赫赫有名的帝国,但这些帝国都如同昙花一现,短暂而辉煌。
即便是后来的日不落代嘤帝国,也终究走向了衰落。
世事无常,兴衰更替,这是世界的常态。
然而,欧洲的帝国在衰败后,便真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再无复兴之迹。它们不仅分崩离析,而且其民众对再度统一、恢复帝国荣光并无太大兴趣。
罗马帝国的后人不认为自己是罗马人,也没有恢复罗马帝国的意愿。大部分欧洲人都可视为罗马帝国的后裔,但你若问及他们是否有恢复罗马帝国的想法,他们可能会认为你疯了。
日耳曼民族的人只为自己的民族而战,对罗马帝国的荣光并无兴趣。
欧洲各国的文化,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或以宗教划分。每个民族都希望独立建国,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更是水火不容,这便是欧洲的现状。
自古以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但欧洲却是长期分裂,短暂统一,欧洲的大一统时间寥寥无几,且不被各民族所承认。他们都声称自己曾遭受过强大帝国的征服与侵略。
第36章 以文载道[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