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珍藏着极具代表折江的珍贵历史文物:河姆渡文化遗物,良渚文化玉器,越文化遗存,越窑、龙泉窑青瓷,五代吴越国及宋代佛教文物,汉代会稽镜,宋代湖州镜,南宋金银货币,历代书画和金石拓本,历代漆器,革命文物等。
博物馆内的文澜阁,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
从折江省博物馆出来,重新回到北山街,不远处便是另一处孕育灵源之地——岳王庙。
岳王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潜负其尸,葬于北山之麓,宋孝宗即位后,以礼改葬于此。因岳飞追封鄂王而称岳王庙,历代迭经兴废年,按南宋建筑风格全面整修,全墓分为墓园、忠烈祠、启忠祠三部分。
进入岳王庙,首先看到的是岳飞雕像。他手持宝剑,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仿佛在守卫着这片土地。沿着青石铺就的小径缓缓前行,不多时便能望见岳飞的安息之所——岳飞墓。
这里庄严肃穆,四周松柏参天,似乎在诉说着那段悲壮的过往。风吹过树丛,发出簌簌作响,仿佛是英灵们在低语,向世人传颂着岳飞的丰功伟绩和英雄气概。置身其中,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对这位伟大的爱国将领心生敬仰之情。
夏先衍带领着众人缓缓地走向岳飞墓,他们怀着崇敬之情前来祭奠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岳飞墓阙,墓以块石围砌,呈圆形穹顶,儿子岳云墓在侧,周围古柏森森。墓前有石碑,上有“宋岳鄂王墓”刻字,碑前有祭祀石鼎,鼎上摆满了鲜花,墓道有石俑陈列,庄严而肃穆。
墓阙下有四个铁铸人像,反剪双手,面墓而跪——即陷害岳飞的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呙四人。跪像背后墓阙上有楹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
臣。”
夏先衍转了一圈后最后来到了忠烈祠正殿,殿中有岳飞坐像,穿着紫袍金甲,一身盔甲戎装,令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
岳飞坐像在灵源的加持之下诞生了灵光,灵光宛如灵动的生命一般,源源不断地蕴养着坐像本身,使得原本就气势逼人的岳飞像更显威严庄重、不怒自威。
岳王庙里几乎没有宋朝留下来的东西,这里诞生了灵源是因为岳飞的精神长留于此,源于他那坚贞不屈、精忠报国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如同璀璨星辰般长久闪耀于历史长河之中,永远值得华夏儿女深深敬仰和学习。
岳王庙诞生的灵源,令夏先衍更加感叹不已,同时也进一步坚定了他之前的猜想:识海中的华夏守护之灵或许也是属于这一类的存在,只是华夏守护之灵更加强大,说是华夏文明的化身也不为过。
夏先衍沿着杨公堤继续前行,向着下一个目标——灵隐寺进发。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约一千七百年的历史,又名云林寺,是余杭最早的名刹,地处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
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等建筑组成。大雄宝殿内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高是国内罕见的唐代禅宗佛像。
与岳王庙中的岳飞像相比,此处佛像身上散发出来的灵光明显黯淡了不少。若非夏先衍拥有超乎常人的神识之力,并仔细地进行探查,恐怕根本难以察觉到这微弱到近乎于无的灵光存在。
水光潋滟,草木葱茏,沿着西子湖畔继续前行。来到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之上,就看到了雷峰塔。
雷峰塔由吴越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而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佛塔,塔基底部辟有井穴式地宫,存放着珍藏有佛螺髻发舍利的纯银阿育王塔等数十件佛教珍贵文物。古塔塔身上部的一些塔砖内,还秘藏雕版印刷的佛教《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为华夏早期雕版印刷的珍贵实物。
雷峰旧塔已在1924年倒塌,重建于2002年,雷峰新塔建在遗址之上,保留了旧塔被烧毁之前的楼阁式结构,完全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建造。
台基以下两层(含地下一层)呈平面八角形,外饰汉白玉石栏杆,底层就是原雷峰塔遗址。从残缺的遗址中已经无法想象当年的模样,但是还是可以感受到千年的沧桑。
从雷峰塔出来,进入玉皇山路,四周的喧闹渐渐沉静,大约1公里后,华夏丝绸博物馆在丛林掩映中出现。
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华夏丝绸博物馆,是世界上上最大的集收藏、研究、传承、展示于一体的纺织服饰类专题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丝路馆、非遗馆、修复展示馆、时装馆等建筑,移步换景,别具一格。
华夏是世界丝绸的发源地,以发明植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闻名于世,被称为“丝国”。独有的魅力、绚丽的色彩、浓郁的文化内涵,起源于华夏的丝绸,为华夏文明谱写灿烂篇章。
第109章 宋代风华录[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