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12章 明州收尾结束浙江之行[2/2页]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 阑风伏雨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p; 也许正是由于这处灵田的独特存在,尽管这里的灵米比山上灵源的灵米出现得稍晚一些。但这里灵米却是后来者居上,
      或许是因为灵田的存在,这里虽然相对于上山灵源的灵米出现的时间晚,但这里灵米却是后来者居上,展现出了更为惊人的生命力和生长态势。它们更为茁壮,生机勃勃,其繁茂程度超过了山上灵源的灵米。每一株灵米都挺拔修长,叶片翠绿欲滴,散发着淡淡的灵气清香。
      阳光洒落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折射出金色的光芒。夏先衍静静地伫立在湖边,望着那片充满生机的灵田。
      微风轻拂过灵田,雾气飘散,然后又重新聚拢,带来阵阵灵气的波动。灵米在风中摇曳生姿,叶子尽情舒展,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叶片上滚动闪烁。灵米不断吸收着周围的灵气,然后转化成自身的能量。
      夏先衍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灵气,心中不禁感叹灵源造物的能力,正是这种神奇能力才孕育出了如此奇妙的地方以及这些令人惊叹不已的生命形态。
      他低头看了一眼手机,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关闭的时间快到了,想必在这里驻扎修行的人员已经准备进入园内了。正好可以通知他们集合,传授修行功法。
      看了看时间,也快到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闭园的时候了,可以召集在这里修行的人员,传授给他们修行功法。
      在河姆渡遗址忙完,他也要离开明州了。经过思考和权衡,他最终决定放弃前往明州市区和舟山的行程安排。
      明州市区之中还孕育出了保国寺灵源、天一阁灵源、三江口灵源三大灵源之地。舟山孕育出了普陀山灵源之地。
      尽管内心深处对这几个地方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想去看一看,但识海中的华夏守护之灵却传来消息称,整个浙江地区的灵源气息已被完整收录。此刻再去实地探访似乎已无太大意义,当务之急应是尽快投入到其他区域灵源气息的收录工作。
      华夏守护者之灵收录了众多灵源信息后,开始变得活跃起来,开始主动与夏先衍表达他的想法。面对御灵部如雪片般纷至沓来且数量愈发增多的灵源情报,夏先衍无奈之下只得暂且收敛玩心。
      明州保国寺大殿,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
      1013
      年。千年木构建筑在长江以南极为难得,1961
      年入列华夏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整座巨殿的木构建筑未用一枚铆钉,全靠巧妙的斗拱和精确的榫卯衔接。这种技艺比宋代建筑的国家规范《营造法式》还早90年。
      灵源就是在这座大殿之下孕育而出的,以这座大雄宝殿为中心开始向周围辐射开来。
      天一阁,是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明兵部右侍郎范钦辞官回里后,开始于宅东建造藏,并命名为“天一阁”。时藏书七万余卷。
      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岁月沧桑。是华夏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天一阁博物院是以天一阁藏为核心、藏书文化为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
      三江口灵源,
      古今明州,皆向海而生,依港而兴,港为城用,城因港兴,两宋亦如此。天下之港,是明州宋韵文化的显着特征。而三江汇流处,则是宁波宋韵文化的主源地。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官府在镇海迁设市舶司。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在明州城现江厦公园西侧设立新的市舶司,专管外贸兼外事,至此,明州与泉州、广州并列全国三大外贸口岸。
      彼时明州,港口条件优越,造(修)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超,贸易制度完备,与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东南亚、波斯湾等地航海贸易频繁,在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还成为宋廷与高丽唯一的官方指定口岸。
      从罗城东渡门到灵桥的江厦地带,逐渐形成一个设施完备的港区,并在东渡门和灵桥门间增开一城门供市舶司专用,百姓称之为“市舶务门”。该城门外建“来远亭”供市舶司稽查人员现场办公。
      文物说话,考古印证,街巷留痕,历史复现。在海曙全域,有30多个两宋文保点和文保单位、20多个位于罗城三江口一带的两宋海丝遗址。上述遗址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无不印证明州城港通天下、货易万国的辉煌历史。
      海天佛国普陀山
      普陀山位于舟山群岛东南部,与五台、峨眉、九华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古人誉为“海天佛国”。
      普陀山观音道场始建于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历朝累有兴废,鼎盛时码头香船林立,曾有三大寺,八十八庵,一百二十八茅蓬,号称“五百丛林,三千僧众”。

第112章 明州收尾结束浙江之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