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93章 夏先衍晋升到黄庭境[2/2页]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 阑风伏雨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的提升而完善了许多。
      随着迈入黄庭境,星图被点亮的区域扩大了一片,而山河图也显露出来更大的地域。
      然而,就在这时,夏先衍忽然察觉到一丝不对劲。他皱起眉头,凝视着星海图上新点亮的区域,喃喃自语道:“奇怪,为何这片新点亮的区域看起来如此朦胧模糊?相比之下,山河图却是清晰无比……”
      苦思冥想了片刻之后,他猛地一拍自己的脑门,恍然大悟道:“哎呀呀,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原来是忘记观想星辰了啊!”
      终于弄清楚了原因所在,夏先衍心中豁然开朗。原来,这些日子以来他一直在调查众多的灵源之地,不知不觉间,华夏大地上的山河景象早已深深烙印在了他的识海之中。
      因此,每当他的修为有所提升时,山河社稷图便能自然而然地显现出与之相对应的山川河流。
      可星辰就不同了,如果没有通过特定的观想之法将其映照到星图之上,那么即便修为得到了提升,所点亮的也仅仅只是一片模糊不清的星域罢了。
      想通了这一点后,夏先衍起身走出房间,来到空旷的庭院之中。他抬头仰望着浩瀚无垠的星空,让自己的心境完全平静下来,然后开始全神贯注地观想起三垣二十八星宿来……
      他以北极星为中心开始将这些星辰观想到星图之上。
      他在观想星辰的过程中想了想,或许未来的境界可以通过星海图或者山河图的完善情况来划分小的境界。
      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何要执着于为每个境界划分小的境界。
      邯郸是这一阶段冀州灵源之地调查的最后一站,夏先衍将提炼过的灵气分享给了众人后,整个基地静悄悄的都在赶紧吸收这些精炼过的灵气。
      没过多久,他们的修为便有了显着的提升,每个人的实力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当离别之时来临,基地负责人满脸笑容地走上前来,半开玩笑地对夏先衍说道:“夏部长啊,您可记得常常来看看,咱们这儿的战士们可都眼巴巴地盼望着您再来呢!”
      听到这话,送行的战士跟着在后面偷笑了起来,太想这种提升修为的速度了。但大家也知道这种好事哪能一直有,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努力。
      夏先衍不禁跟着笑了起来,他一边挥动着手告别,一边回应道:“哈哈,好说好说!你们也要继续加油努力修行,争取早日突破瓶颈,晋升到通灵境!”
      告别了热情的基地众人之后,夏先衍带领着他的队伍离开了充满传奇色彩的娲皇宫。随后,他们登上了一辆开往齐鲁大地的高铁。
      坐在舒适的座位上,透过车窗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风景,夏先衍回望着娲皇灵源之地,默默的跟先祖之灵告别。
      因为接下来迎接他们的,将会是齐鲁文化孕育而生的灵源。
      列车一路疾驰,两个多小时后众人便抵达了齐鲁大地的第一站——美丽的省会泉城。
      泉城城内百泉争涌,享有名泉七十二之说。
      先秦时期《春秋?桓公十八年》中
      “公会齐侯于泺”
      的记载,记述了公元前
      694
      年鲁桓公与齐襄公在泺水相会之事,泺水之源即趵突泉,这是泉城名泉最早的文字记载之一。
      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卷八?济水二》描述
      “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形象地描绘了趵突泉的喷涌景象。
      宋代文学家曾巩评价
      “齐多甘泉,冠于天下”
      ,体现了当时泉城泉水在他眼中的突出地位。
      金代有人立一方《名泉碑》,列举了泉城七十二名泉,这是
      “七十二泉”
      之说的最早记载。
      元代文学家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说
      “济南名泉七十有二”
      。
      于钦在《齐乘》中转述了金代《名泉碑》中的七十二泉之名,并记录了各泉的位置。
      明代齐鲁按察司佥事、诗人晏壁作《泉城七十二泉诗》,对泉城名泉一一加以吟咏。
      清代郝植恭作《济南七十二泉记》,文中有
      27
      个泉名别于《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所增
      13
      泉仅录
      3
      泉,又新增了
      24
      个名泉,改名称
      1
      处。
      刘鹗留下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的美誉。
      夏先衍先来到了趵突泉景区,这里的灵源依泉而生。

第193章 夏先衍晋升到黄庭境[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