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逝,转眼已是1941年4月。
在内部军演大获全胜后,周逸龙主张的军事革新,被正式提上日程,苏联陆军开始大规模重建机械化部队。
米哈依尔战斗群也得到进一步强化,各单位从旅升级到师,人数进一步扩充到小十万人。
在全军推广新战术的同时,苏联陆军的整体数量,却跟历史上没有太大不同。
这是因为这一时期,苏联已经扩增了数以百万军队,在缺乏骨干军官的条件下,周逸龙认为就算再多一些数量,也发挥不出多少作用,还不如专心搞好训练。
在两年时间里,主张军事革新的苏军将领得到大力提拔,朱可夫由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升任苏军**谋长,巴甫洛夫也晋升大将,出任西部军区司令。
至于周逸龙则变化更大,除去正式担任装备与训练委员会委员,更是被钢铁同志点名授予陆军中将军衔,用以更好的在陆军中推动新式战术。
但这还远远没有结束,由周逸龙推动的海军造舰计划也大获成功,截至1941年5月,苏联海军在美国方面援助下,成功建造出四艘中型航母,即72号工程改进方案,这型航母被正式命名为“红星级航母”。
“苏联级战列舰”也顺利入役,就连“红色警戒号”也顺利进入舾装,由于造舰计划的成功,库兹涅佐夫上将向**申请,授予周逸龙海军中将军衔,以便继续推动海军发展,得到钢铁同志批准。
与此同时,贝利亚也对周逸龙的变化做出认可,授予他内务部师级政委军衔。
如此一来,周逸龙身兼四职,同时担任委员会委员,陆军中将,海军中将和内务部师级政委,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当有人对此提出疑问时,钢铁同志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话:
“如果你也能在多个方面,做出如此显著的成绩,一样可以获得这些殊荣!”
在大力发展苏军实力的同时,对于纳粹德国的动向,周逸龙也一直保持着密切关注。
在两年时间里,德军表现出超越历史的战斗力,战役行动更为迅猛,尤其让周逸龙吃惊的,是发生在1940年的敦刻尔克战役。
因为德国陆军进展神速,英法联军最终只有约十万人成功撤退,比历史整整少了二十万。
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许多人可能觉得,对于二战这种动则投入上百万军队规模的交战,伤亡二十万人,并不是什么影响重大的事情。
但这要看什么时期,以日本为例,日军在战争初期一共只有十七个常备师团,陆军总人数大约45万。
到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开始以这十七个师团为核心,陆续扩增出大量部队,到二战结束时,整个日本陆军暴增到500万人(海军另有240万)。
日军能够扩张这么快,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常备师团的骨干存在,只要骨干足够,新兵训练好加入进来,就能很快形成战斗力。
而对于英法军队来说,敦刻尔克的三十万军队,正是战争初期的常备骨干,没有了他们,英军想要快速扩张出有战斗力的部队,就会变得相当困难。
正如历史上苏联损失掉初期的正规军后,仓促招募的新兵部队,越打伤亡越大,完全是靠着一股绝不投降的信念,才撑过了最艰难的几年。
还好英国在新任首相丘吉尔领导下,展开了顽强抵抗,英军凭借海空军的优势,还能勉力确保本土安全。
但在接下来的北非行动中,周逸龙已经开始预感到不妙,少了精锐援军的支持,盟军能否在北非打赢隆美尔,成了一个未知的变数。
如果德军成功占领整个北非,不但能将意大利海军给彻底解放出来,更有可能会借道土耳其,从亚美尼亚方向进攻苏联,又或者抽调出精锐的北非军团,直接加入苏德正面战场。
无论哪种情况,都不是周逸龙乐于看到的!
&n
第517章 战争迫近[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