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声震天,场面极度压抑。
李治被这场面吓到了,睁圆了眼半晌没出声,神情惶惶,不知所措。
李素下了马,上前先把王正岩搀扶起来:“此为天灾,怨不得诸位。”
“此次晋王殿下奉旨北行,为的便是处置此事!”
“诸位同僚且各守其职,朝廷的钱粮很快会到。”
李素一行人奉旨北巡的消息似乎沿途官吏都已知晓,王正岩打量了一下李素,然后行礼道:“足下莫非便是姑苏县侯?”
闻言,李素点了点头:“正是。”
王正岩直起身,盯着李素的脸,哽咽道:“蒲州自月初始连降大雪,终日不化,直到今日也不见放晴。”
“辖下百姓纷赴辖内县衙求告多次,可这是天灾,县衙也拿不出法子。”
“这几日辖内百姓已开始携家带口离开本地,去往外地逃荒求生,留下的百姓也人心惶惶,随时都有可能举家迁离!”
“下官敢问李侯爷,既然朝廷准备拨付钱粮。”
“那么,究竟拨付了多少,够不够我蒲州百姓平安度此厄难?”
王正岩的问题很直接,也很尖锐。
大唐的君臣都属于比较务实的,只着眼于问题的紧要处,很少放什么空话虚话。
就连太极宫开朝会,君臣也是有事说事,就事论事!
很少讨论那些形而上的虚无的东西。
然而,王正岩的问题却把李素难住了。
朝廷给受灾各地拨付钱粮是肯定的,只不过具体有多少,李素却不清楚。
这几年朝政清明,官吏贤达,民间的风气也愈发纯朴本分,所以勤劳已成了民间的主流风气。
大家都老老实实守着自家的田地,该干的农活一样不少!
商贾们凭着诚信经营买卖,工坊的匠人也是本本分分地做工,实可谓各守本业,各安其所。
已渐渐看得出贞观盛世的欣欣光景。
所以这几年下来,国库里倒是颇为丰裕。
但无可避免的是,若将国库的钱粮分摊到每个受灾的地方,还能剩下多少?
王正岩关心的是够不够的问题,说实话,李素也关心,而且很不乐观。
看着李素那为难的脸色,王正岩懂了,呵呵惨笑几声,身躯有些摇晃。
“天绝我蒲州百姓啊!”
“下官有何面目见辖内父老?”
“不,再这样下去,下官的辖内哪还有什么父老,全都迁离逃难去了。”
“下官这个刺史,有何面目立于天地间!”
王正岩仰天长叹,泪流满面。
李素也叹了口气,天灾面前,人类的力量总是渺小的。
国库的钱粮看似堆成山,可是分到每个地方,分到每张嘴里,能分多少?
终归还是要靠自救!
“王刺史勿忧,百姓人心乱了,咱们做臣子的不能乱。”
“想必过不了几日朝廷会有专使押送钱粮,先拨付一部分救急,王刺史不妨发动本地乡绅地主开仓。”
“以官府的名义向他们买也好,借也好,甚至打欠条也好!”
“先把难关度过去,待到明后年再论归还之事。”
“乡绅地主皆是通晓大义之辈,必能慷慨相助……”
“如若不行,那可以让人拿着刀,到他们家里面去问问他们到底借还不借!”
王正岩:“……”
第245章 天灾将世,李世民的心思[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