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骤的雨水与鲜血混杂一处,却仍未能冲淡那令人窒息呕吐的血腥味。
蜿蜒的鲜血仍旧那么浓稠、刺目!
这是一场单方面的血战。
所谓单方面,是因为叛军中了埋伏。
魏王左率卫右郎将常望率兵从魏王府出发,直奔太极宫而去。
一路上踌躇满志,幻想着重复当年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壮举,实施突袭一举将李世民拿下!
而他常望作为从龙功臣,魏王李泰最坚定的拥戴者,并且指挥了夺门逼宫最重要的一战。
如此功劳,堪比天大!
来日大局鼎定,李泰登基,而他常望的身份地位必然无法想象的尊贵。
可谓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了……
未来的富贵荣华,全系此战,毕其功于斯役。
所以常望领兵出魏王府的时候,是非常志得意满的。
他本不是有本事的人,精于人却疏于事。
说得直白点,此人早年投身行伍,只知对上官逢迎阿谀,但本身的能力却很不足,偏偏做官的运气不错。
一来二去,五六年的时间,未立寸功的常望从一个小小的火长,慢慢升到了右郎将,可谓大唐军史上的奇迹……
而当上右郎将的常望抱魏王大腿的力道也越来越大,实可谓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如果不是长得太丑,常望也不介意顶替称心那个妖艳贱货的位置。
这样一个人,指望他能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功绩,将程知节李绩这些当世名将踩在脚下的话。
那实在是痴心妄想了……
所以,常望不出意料地中了埋伏。
一个只知阿谀逢迎的人,遇到李绩这种近似于开了外挂般的名将,理所当然地栽了。
几千叛军踌躇满志刚进了长乐门,两头的宫门便忽然关闭!
宫门城头上伸出无数弓箭,英国公李绩披甲戴盔,面色阴沉。
嘴里冷冷迸出两个字,放箭!
漫天箭雨朝宫门内的三千叛军而去,长乐门内恰好是一座瓮城。
四面城墙,唯南北两道宫门出入。
宫门关闭后,叛军正应了瓮中捉鳖这个成语。
两头堵死,城头不停放箭。
就这样几个呼吸间,几千叛军便伤亡小半。
过了一炷香时辰,叛军哭声狼嚎般扔下兵器,跪地投降……
这年头投降不是那么简单的,不仅仅要看诚意,也要看价值和造成的严重后果。
对皇权统治来说,留下这伙叛军的弊明显大于利。
给他们活路,等于给未来的大唐帝国继续埋下隐患!
所以叛军的投降根本没有用处,李绩仍站在城头毫无表示。
大将军没下令,城头左武卫将士便继续执行军令。
不管下面的叛军有没有放弃抵抗,投降的姿势多么诚恳感人,手中的箭矢仍毫不留情地朝叛军飞奔而去……
直到最后,叛军只剩两百余人。
领兵的常望吓得面无人色,身躯躲在几面围起来的盾牌后面瑟瑟发抖。
其余的叛军再无一人抵抗,全部扔下兵器投降后。
李绩这才意犹未尽地咂摸咂摸嘴,一副自己太心软的模样……
下令叛军自缚手脚,鱼贯从宫门内走出。
一场在谋划中堪比玄武门之变的攻打宫城之战,就这样草草收场。
踌躇满志的叛军,刚进宫门便被现实狠狠扇了无数记耳光,分分钟教这群幼稚可笑的家伙做人!
宫门打开,近万左武卫将士扑上前,将活着的两百名叛军尽数拿下。
一排排叛军手脚被绑,垂头丧气跪在宫门外,等待皇帝陛下的发落。
第394章 兄友弟恭的戏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