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39章 皓首匹夫[2/2页]

寒门第一权臣 漫山红遍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sp; 李世民的速度果然快,这才多久便把两位宰相召来了。
      李素急忙朝二人见礼。
      房玄龄笑呵呵地朝他点头,长孙无忌的表现更是如沐春风。
      刘沈被刺一案李素与他暗中的较劲冲突,此刻他仿佛全忘记了,仍旧是一副慈祥长辈的样子。
      还肉麻兮兮的握住李素的手嘘寒问暖……
      李素尴尬地应付,背后冒了一层白毛汗。
      长孙无忌越是如此表现,李素便越觉得忧心!
      从此以后,他与长孙无忌之间的仇怨,只怕是难以化解了。
      与长孙无忌结仇已是注定,朝堂之上,夺嫡之争。
      李素与长孙无忌所站的阵营完全不同,关系自然也就变成了敌对。
      想想多年以前,李素与长孙家合作香水买卖。
      所谓合伙,大家都只将它当成了一个由头,真正为的是这一层关系!
      香水买卖成了两家来往的一条利益纽带。
      但此一时也,彼一时。
      事到如今,李素在朝中羽翼渐丰,更重要的是,他与长孙无忌分别辅佐不同的皇子。
      矛盾自然便慢慢激化,露出了水面。
      刘沈被刺一案掀起那么大的风浪,实际上这桩案子就是李素与长孙无忌之间的博弈。
      目前看来,长孙无忌棋输一着,李素小赢半子。
      可是结下的仇恨却已无法抑止地越来越深了……
      太极宫门前,李素与长孙无忌互相行礼,彼此会意一笑。
      然后,二人擦肩而过,背道而驰。
      而李素向李世民献平西域和筹措粮草之计。
      不得不说,两条计都十分具有可行性。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进了甘露殿,李世民将李素的原话复述出来。
      东征高句丽是必启之战,国中粮草不够是君臣的心头刺!
      眼看离东征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可粮草问题仍未得到妥善的解决,两位宰相一天比一天着急。
      不早也不晚,李素在这时献上筹粮之计,顿时解决了李世民和两位宰相的燃眉之急。
      饶是长孙无忌与李素如今已结下深仇。
      可长孙无忌的身份终究是宰相,国之砥柱,孰轻孰重他还是分得清的。
      宰相有宰相的宽宏气度,从不因人废言。
      只要提出的注意是正确的,天大的私仇皆可先放在一边!
      毫无意外的,君臣三人坐在殿内商议了一阵后,便马上同意了李素献的计策。
      两位宰相办事效率很高,离开甘露殿后便立马去了尚书省,开始分工准备。
      很快,真腊国,林邑国等南方盛产稻米的小国使臣们被尚书省紧急召见。
      当日夜晚,尚书省两位宰相亲自出面。
      开始与诸国关于购买粮草一事进行了首次谈判。
      这个年代的人眼界终究没有那么宽,包括李世民和长孙无忌房玄龄这些君臣在内。
      他们眼里的天下,只是一个华夏的版图。
      或许可以更远一点,目光放到诸如吐蕃,高句丽等这些对自己的社稷有威胁的邻国上面。
      大多数时候,君臣们看邻国的目光都是带有几分敌意的……
      首先想到的便是咱们能不能用武力征服他,把这个国家的疆土纳入自己的版图。
      除了战争之外,关于商业贸易方面,大唐也不是没有过涉及。
      否则李世民也不会因为丝绸之路,被西域小国截断而勃然大怒!
      不惜发起战争扫平西域,以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
      这个年代里,对邻国的商业贸易不是没有,但大多被限定在民间的范围之内的。
      比如大唐的各家门阀世家,包括程咬金长孙无忌等这些新兴门阀。
      各家都养着好几支规模庞大的商队,专司来往大唐和邻国之间,买卖交换各国的物产赚取利润。
      简单的说,大唐的商业是民间的商业,国家却甚少参与过……
      虽说大唐是相对开放的年代,但朝堂上所立者皆是士大夫!
      这些人明知商业行为对国家的必要性,可心里还是十分鄙视抗拒商贾之事的。
      因为圣贤说过小人喻于利这句话,所以他们能够接受民间商业,甚至自家也在暗地里养了好几支商队干着喻于利的买卖。
      若将商业行为上升到国与国的地步,他们可从来没这么想过……
      泱泱上国嘛,自尊心强得有点过分了。
      总觉得咱们自家物产丰富,自给自足,什么都不缺。
      反倒是那些邻国都应该来求咱们,这才符合泱泱上国的气派……
      李素所说的主动购买别国的粮草,无疑给李世民和两位务实派宰相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可是对别的朝臣来说,态度就不一样了!
      第二天,李素所献购粮之策便传了出去,朝堂顿时炸了锅。
      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赞成者皆是很务实的人,国家利益至上,东征缺粮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
      现在李素提出向邻国购买粮食以解燃眉之急,这些务实的朝臣自然是千肯万肯的。
      解决了这么大一个麻烦,三军将士东征拼命时终于没有后顾之忧。
      东征高句丽战端未启,大唐王师却已增了三分胜算!
      在这些赞成者的眼里,李素为大唐再次立下了一桩大功。
      甚至许多老将军们都觉得,将来东征若胜,功劳簿上第一个被记载的名字应该便是李素。
      可是反对者也不少。
      令李世民没想到的是,这些人大多是门阀中人!
      更意外的是,连国子监的学生都闹了起来。
      其中尤以国子监祭酒孔颖达反对得最激烈!
      孔颖达拿出的反对理由很缥缈,归结起来四个字。
      失体辱国……
      这个年代没有所谓种族歧视的说法。
      可在大唐这个国度里,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种族歧视的。
      当然,抬高的是自己,歧视的是邻国……
      在大唐臣民的眼里,所有大唐国籍以外的异国人士全是穿着衣服的猢狲!
      这些猢狲眼里的大唐人呢?
      自然是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角度,大唐人都是伟岸高大只可仰视膜拜的!
      哪怕一个普通平凡的老百姓,走在长安大街上被胡商不小心踩了脚。
      他都有底气一耳光抽过去……
      并且怒睁双目大喝一声,匹夫目盲耶?

第639章 皓首匹夫[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