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海西、建州两地的卫所已经划分完成,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的很多头领和部族,都被强制性的对调。
      整个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还是见了血的。
      这也多亏了之前向女真人颁布剃发令,提前收拾了一批刺头。
      同时,又迁移了大量汉人军户充斥到海西和建州。
      而且,还将一部分女真人编入军队中,用于作战,尤其是被编入了保定镇的军队中。保定达官,在明朝是很出名的。
      女真人这么好的炮灰、兵源,自然要将他们编入军队,用于作战。
      当然了,也不是说设立卫所之后就真正完全实控了女真,而是有点类似于那种设立军事据点的半殖民统治。
      不过,以汉人的感化能力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同化女真人,是迟早的事。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要耗费不少的钱粮。
      朝廷呢,也不是没有收获,人参,鹿茸,皮草这些,都要归朝廷。更重要的是,还有战马。
      女真人是养马的,而且女真人生活的地方环境,是比较适合养马的。
      从这一点上来说,朝廷是能够得到一些实惠的。
      待事情都处理妥当,蓟辽总督张佳胤领衔写了封奏疏,向朝廷禀明此事。
      这道奏疏出了辽东,并没有送向京师,而是送向了昌平,因为皇帝朱翊钧就在昌平。
      昌平是大明朝的皇陵所在,朱翊钧来此,就是祭陵的。
      明朝中后期的皇帝想出北京城,是很不容易的。
      隆庆皇帝就曾多次提出要到昌平祭陵,可均被当时的内阁首辅徐阶挡了回去。
      你朱皇帝没事出北京城干嘛呀,是不是想学正德皇帝那样出了北京城就直奔边关,接触军队呀。
      可隆庆皇帝不乐意,我就去昌平祭个陵,祭奠祭奠自个的老祖宗还不行吗?
      经过一番拉扯之后,徐阶终于同意了。陛下,您想要去昌平祭陵可以,但是,一路上必须按照内阁的安排来。
      隆庆皇帝没办法,只能妥协。
      这次朱翊钧得以到昌平祭陵,倒不是他本人有多厉害,而是沾了万历皇帝的光。
      历史上,万历皇帝就曾多次到昌平祭陵。包括张居正还在世时,万历皇帝就已经能到昌平祭陵了。
      所以,当朱翊钧提出到昌平祭陵的时候,群臣并没有过多反对。
      皇帝出北京城,该有的仪仗、护卫的军队、随行的文武官员,是全都有。
      就有点类似于简易版的御驾亲征的配置。
      历史上万历皇帝多次前往昌平祭陵,恐怕也有点想学正德皇帝的意思。
      不过后来可惜万历皇帝的患上了腿疾,只能作罢。
      朱翊钧沾了原本万历皇帝的光得以到昌平祭拜皇陵,祭拜完正在休息的时候,蓟辽总督张佳胤的奏疏就送到了。
      张佳胤是蓟辽总督,他是领衔上奏,在他的名字下面还有辽东巡抚李松和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名字。
      朱翊钧看过奏疏,大致有了了解,就将奏疏交给了一旁侍奉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张宏。
      “让王阁老他们也看看。”
      皇帝出行,肯定要有官员随行。
      随行的勋贵武将以成国公朱应桢为首,随行的文官以大学士王锡爵为首。
      张宏接过奏疏递给了王锡爵。
      王锡爵看过奏疏后,又将其递交其他官员,“仰赖陛下齐天之福,辽东之事方能这般顺利。”
      朱翊钧虽然听多了马屁,但依旧还是有点受用,“回京之后,内阁与兵部拟个章程,有功的将领官员照例封赏。”
      “臣遵旨。”
      朱翊钧看向随行的群臣,“忙了一天了,都下去休息吧。”
      “臣等告退。”
      群臣刚要退下还未退下之际,外面急匆匆的走进来一名官员。
      这官员来到朱翊钧面前,躬身行礼,“陛下,内阁申阁老差人急报,余有丁余阁老,过世了。”
      朱翊钧微微挥手,示意这官员退下,“现在出发,日落之前能赶回京师吗?”

第79章 祭拜皇陵[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