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乾清宫中,一张长条书案摆下。
      书案上有各地的往来公文,看样子,已经被翻阅过。
      书案一侧是司礼监的三位秉笔太监,首席秉笔太监张鲸,秉笔太监张诚,还有新近补到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田义。
      另一侧人便多了起来,是内阁大学士、六部堂官。
      内阁首辅申时行,次辅王锡爵,王家屏,吏部尚书杨巍,户部尚书张学颜,礼部尚书沈鲤,兵部尚书梁梦龙,工部尚书许国,以刑部左侍郎暂掌刑部事的张孟男。
      原刑部尚书潘季驯,因河南黄河大堤需要修缮,便转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总理河务。
      历史上潘季驯便是由南京兵部尚书转任北京刑部尚书。
      潘季驯是水利专家,可有个前提,他先是官,然后才是水利专家。
      刑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哪个相对更重要一些,当然是刑部尚书。
      水利专家不见得非得要到工部任职,更谈不上什么浪费人才。
      所以朱翊钧也没有刻意的去改变什么,还是将潘季驯放到刑部尚书的位置上。
      这次黄河大堤需要修缮,朱翊钧便将潘季驯这位水利专家派了出去。
      以刑部左侍郎暂掌刑部事的张孟男,是高拱的内侄。
      张孟男在高拱风光无限的时候,主动疏远高拱,在高拱落难之后,反而是主动亲近,很是难得。
      张孟男因为是高拱的内侄,又不愿意攀附张居正,官职也就一直没有升上去。
      在张居正离世后,张孟男才得以进步,甚至是进步神速。
      今日朱翊钧召众臣前来,为的还是浙江银矿的事。
      浙江巡抚王之垣抵达处州府后,雷厉风行,手段强硬,或抓,或杀,或流放,终于是把银矿,拿到手中。
      可这也得罪了太多人。
      有矿工发生暴动,攻破了几个县衙。
      时又有倭寇侵犯。
      所幸,浙江总兵李应祥早有防范,击退倭寇,没有让内忧外患连在一处。
      民乱,也很快被镇压。
      借着民乱和通倭的名头,巡抚王之垣又打击了很多人,浙江上下,一片哀嚎。
      朝堂上更是群情激愤,以激起民乱为由,要求严惩王之垣。
      今日议事,众人也都知道是为了什么。
      穷冬烈风,北方的冬天,冷。
      在场之人,皆身居高位,哪个不是两鬓斑白。
      为了照顾他们,朱翊钧特意吩咐燃起炭火,增加温度。
      供给皇宫的炭火,自然是极品。可不知怎么,燃烧中竟然爆出一声脆响,吓得侍弄炭火的那小太监,身子一颤,豆大的汗珠直直的于额头上淌下。
      幸得无人计较,这小太监才长松了口气。
      就在这小太监庆幸之际,朱翊钧的声音传来,但不是冲着他。
      “浙江的奏章,你们都看过了,内阁、六部的当家人都在,都说一说吧。”
      内阁首辅申时行躬下身子,“陛下,浙江纷乱已有半年,皆因银矿而起。”
      “当初整合天下矿产,是内阁和六部共同议定的,激起民乱,这是谁都没有想到的。”
第133章 戴罪立功[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