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七十一章 《关于我在大宋政变后手搓飞机的那些事[1/2页]

走进不科学 新手钓鱼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纵观人类漫长的文明史,先民们几乎从未停止过对苍穹的仰望。
      为什么人类会向往苍穹呢?
      徐云在穿越到宋朝之前,曾经听过一种从物质微粒出发的解释:
      众所周知。
      宇宙中所有的元素,都来自超新星爆发。
      它产生了你能看见的物质世界的一切,包括你自己。
      组成你左手的原子与组成你右手的原子,可能来自不同的星星。
      你仰望星空时。
      眼睛注视的可能正是组成你眼睛的那个星系物质。。
      你思绪飞扬,脑细胞传递着神经脉冲。
      每一次神经的传递,可能都是跨越星系的物质间第一次握手。
      你仰望苍穹。
      因为你本就来自苍穹。
      徐云不知道这种在理科上站得住脚的说法能不能适用于唯心领域,但有一点他很清楚:
      在华夏漫长的文明史中。
      确实有无数先民或通过文字,或通过实践,表达过自己对苍穹的向往。
      例如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还有李白的《元丹丘歌》:
      “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
      在这些诗词中。
      作者都直接或者间接的表现出了渴望飞上苍穹的想法,更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高高俯瞰世间,快意人生。
      而有些人则与李白和王羲之他们不同,他们可能没有文采,却有一颗探索的心。
      比如眼下徐云身处的时间是公元1100年,一个新世纪的第一年。
      按照历史轨迹。
      27年后,金人灭北宋,二帝被掳走。
      一百三十年后,元朝灭南宋,山河沉沦于外族。
      但元朝不过持续了百年不到,日月便会重开大宋天。
      届时还会出现一位万户,名叫陶成道。
      陶成道精通火药,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本人却一直对天空充满了好奇。
      最终在公元1390年,陶成道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要飞天!
      按照陶成道的计划。
      他会将47枚火箭绑在蛇形座椅的背后,利用火箭里固体炸药在燃烧后产生的气体向外喷发。
      火箭会因这些气体的反作用力下向前飞,而数枚火箭被绑在座椅上,会带动座椅和火箭同行。
      这样他坐在座椅上,便会被火箭的推力推动着飞向天空。
      除此以外。
      他还在座椅上安排了两只巨大的风筝。
      这样既可以使他持续的飞行,也可以使他平稳的降落。
      后世赫赫有名的钱老,曾经这样描述过陶成道飞天时的场景:
      “当时他的仆役随从心惊胆战,但在面对周围人的担忧时,陶成道却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来的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人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尔等不必害怕,快来速速点火!”
      仆人们见状,只好按照陶成道的要求点火。
      片刻过后。
      随着一声巨响。
      陶成道被火箭的推力带到了天空。
      接着陶成道所设计的第二阶段方案,火药被引燃,以此来继续提高装置升天的高度。
      然而正当地面上的弟子、仆人们欢呼雀跃时。
      只听见一声震破耳膜的爆炸声。
      天空中陶成道和他的装置变成了一個火球,迅速的从空中坠落…
      人类第一个想利用火箭推力升空的“宇航员”就此牺牲,陶成道的弟子与仆人们将其埋在了万家山上…
      但陶成道虽追寻梦的路上不幸逝世。
      他的英雄事迹却一直在激励着我国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还赢得了如今世界航天领域的认同。
      国际公认他是历史上第一位使用载人火箭尝试飞天的先驱,国际天文联合会还将月球上一处环形山命名为“万户”,以此来纪念这位伟人。
      如果说王禀、宗泽、张叔夜代表着华夏的气节。
      那么陶成道身上体现的则是先贤们求知探索的精神。
      而这些先贤的身影之中,自然也少不了老苏这尊11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每每仰望天穹之时,他的心中都会有个想法:
      如果人能飞到天上俯瞰地面,那该是一副多么美妙的场景啊
      壮丽山河,世间百态,皆可尽入眼底。
      因此在很久很久以前。
      他便尝试着过做一个木鸢,想要借助风力达到上天的效果,去试着征服天空。
      奈何缺乏足够的知识理论,木鸢升天的想法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了。
      如今随着自己躯体的老去,老苏心中已然有了预感:
      自己时日无多,这个执念多半没有实现的可能了。
      自己或许只能在一两年后,带着遗憾告别人世
      但他没想到的是。
      随着徐云的出现,某些事情似乎隐隐约约的出现了变数
      飞机?
      是指飞行的机轮,或者飞行的机械?
      无论是以上哪种可能,它真的能将一个人带到天空?
      要知道。
      一个成年人的体重轻则百斤,重可达二百余斤。
      算上承载物的重量,最保守估计也有200多斤吧?
      这般重的物体,凭什么让它能飞起来?
      可徐云之前已然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他这番话的可信度还是不低的
      随后老苏顿了顿,考虑到‘祥瑞事关重大,还是决定多了解一些内情:
      “小王,你所说的飞机一物,可有原理能够解释?”
      “原理啊”
      徐云想了想,从身上掏出了两张纸——先前在樊楼时提及过,他随身都会带着纸和笔。
      随后他的双手分别拿着纸的一端,让纸张自然下垂。
      对老苏和小赵问道:
      “殿下,老爷,二位可还记得当初课堂上做过的实验?”
      老苏与小赵对视一眼,面露思色,片刻后道:
      “当然记得,似乎是叫伯努利原理吧?”
      徐云点点头:
      “不错。”
      随后他顿了顿,继续道:
      “殿下,老爷,既然二位还记得伯努利原理,那么是否存在某一种可能呢?”
      “比如将纸张改为一个固定的物件,用技艺使其上下气体流速产生巨大的差值”
      “如此一来,是不是就能做到如同纸片漂浮一般,将物件升空?”
      记忆力好的同学应该还记得。
      当初徐云在刚见到小李的时候,曾经为她演示过一次吹纸片的实验。
      后来小李在课堂上特意向徐云询问过这事儿,徐云为了方便解释,便顺手演示了高中的另一个实验:
      双手分别拿着纸的一端,让纸张自然下垂,然后对着两张纸中间吹气。
      接着吹着吹着你就会发现
      两张纸贴居然在了一起。
      在高中课本中,以上两个实验都会归结于伯努利原理:
      看,上面的流速高压力低,所以纸片就飘起来了。
      但实际上嘛
      这是错误的。
      徐云当初给小李演示的吹纸片,压根和伯努利原理没多大关系。
      其实吧,这也是一个流传度最广泛的伯努利方程的误解。
      考虑到一些笨蛋咳咳,外行读者的信息壁垒问题,简单概括一下就是:
      伯努利方程是沿着同一条流线成立的,而不是在不同的流线之间成立。
      纸片偏移的方向根本不是取决于气流在哪一侧,而是取决于气流吹的方向与纸片的夹角,和粘度有关。
      一开始。
      纸片竖直下垂。
      在纸片上方吹气,将会因为粘度的原因,把纸片右侧的空气带走。
      如此一来,就会形成一个低压地带。
      由于这个低压地带的存在,就会使纸片向右上方飘起。
      纸片一飘,则会使流线向下弯折。
      进而最终会使得流线与纸片紧贴。
      这时候,空气的流动已经不再是笔直向前了,而是走了一条向下的弧线,这就是一个有旋场。
      因此向下弯折的流线会产生离心力,这个离心力就会把纸片带起来。
      这个效应真正的名称叫做康达效应,而非伯努利原理。
      非常简单,也很好理解,对吧?
   &nbs

第一百七十一章 《关于我在大宋政变后手搓飞机的那些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