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百一十二章 代价与传承(万字更新!!!!)[2/2页]

走进不科学 新手钓鱼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那些年变故中被保护性派到汉华厂,隐姓埋名的海军舰艇研究院推进器系统工程所总工程师。
      待对方恢复身份后,林振华又帮了他不少忙,便和海军方面结下了深厚的关系。
      这事儿的传播度很广,也是华夏工业史上很有名的一个故事。
      若是胡杨没有被曝光归队,大黑鱼小平顶的下海恐怕都成问题呢。
      而若是通过军工技术生产模具的话
      理论上似乎是有可能的?
      想到这里。
      徐云不由看向林振华,试探着问道:
      “林老,莫非是海军?”
      听到徐云口中冒出来的海军二字,林振华微微一愣,似乎有些意外。
      不过很快,他便坦然的点了点头:
      “没错,我找了军工端的朋友帮忙。”
      “虽然目前哪怕是军工领域中,我们依旧很难做到量产精尖模组,但花些心思做出一些小模具倒是不难。”
      “毕竟你们的这套设备只是小型生产线的一个反应环节,难度基本上算是最低的一档情况。”
      “另外海军的同志还帮你们的设备做了一些优化,毕竟nutrien只是一家同领域都不算顶尖的企业,在数据优化上和军工还是有所差距的。”
      徐云闻言默然。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
      早在前些天挂断田良伟的电话后。
      林振华便利用自己的人脉,打探过了华盾生科的一些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了华盾生科的公司架构,也包括了产品效果,以及公司成立前后遭遇的各方针对。
      尤其是最后一点。
      林振华作为工业圈内赫赫有名的大老,一些消息渠道甚至要比科大都隐秘且清晰的多。
      因此很快他便了解到了华盾生科为什么会遭遇到如此剧烈的针对:
      华盾生科生产的“一个螂灭”,某种程度上属于降维级别的打击。
      这种领域内的优势,甚至要比当初汉华得以成名的五叶电风扇还大!
      所以在得知厂内或者说华夏民用领域都很难做到0002精度的模组后。
      林振华几经思索,还是动用了另一个方桉:
      通过自己拥有的人脉,联系上了海军方面寻求帮助。
      其实说道军工单位这四个字。
      很多人奶海中浮现的可能都是飞机、大炮、导弹这些词儿。
      但实际上。
      海军军工,同样是个不可小觑的军工方向。
      无论是螺旋桨、推进器还是其他一些不可言明的设备,精度方面的要求之高都是以微米为记的。
      当然了。
      这种精度少部分靠的是机床,大部分则是依靠此前提及过的堆量法。
      也就是100个里头能有一个合格就行了,不需要考虑成本。
      换而言之。
      这是一个投入成本极高的制作方式,更别说海军的性质也非常特殊。
      普通企业就算有那财力,也很难有面子能说动海军方面帮忙。
      哪怕是林振华这般的工业大老,想必也花了不少的人情和代价。
      想到这里。
      徐云不由沉沉的叹了口气。
      能达到林振华所给表格上数据的环化模具,实际成本最少都在三百万以上,甚至不排除更高的可能性。
      因为这不是一套生产设备,而是可以复刻量产的模具。
      这种模具不但需要高精度的生产设备协助,同时还要调动八万吨级别的水压机锻造。
      八万吨水压机是啥概念呢?
      举个例子。
      空客a380的很多零部件都是由大毛的水压机制造的,那台的规格是75万吨。
      国内的八万吨水压机则多用于7500核电用管板生产、战斗机发动机框的锻造等等。
      一次成型,不需二锻。
      这是真正的国之重器,国内有且仅有一台。
      打造环化模具这种没有预模的精细设备,启动一次的价格都在一百万以上。(八万吨水压机的价格是一吨十块钱)
      这种情况下打造出来的模具,是可以直接用来进行复刻量产的。
      也就是你拿着铁水顺着纹路浇灌,冷却后就能直接得到需要的环化生产线,成本自然不低。
      当然了。
      以上这句话只是个例子,方便理解而已。
      这种磨具实操起来肯定不是浇水冷却那么简单,还要加上其他一些复杂的工艺。
      但无论如何。
      这类模具的使用寿命也会在数百次以上。
      也就是说
      用最最最悲观的保守心理估计。
      在‘一个螂灭的生产线扩增到一百条之前,徐云等人都不需要再担心生产线的问题了。
      可这份人情又该怎么还呢?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价钱问题了,涉及到了一些更深层次的复杂环节。
      更别说林振华很明显连钱都不打算和自己收
      前有侯星远,后有林振华。
      自己何德何能啊
      看着面色复杂的徐云,林振华似乎看出了他的纠结。
      于是主动走上前,拍了拍徐云的肩膀,笑道:
      “小徐,我大致能猜到你在想什么,但其实吧,你真不用想太多。”
      “我用了人情不假,但这一切的前提,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产品能打嘛。”
      “如果只是需要用到高精度设备模组的普通产品,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去找海军开口的——况且若真是如此,我即使找到了海军那边,他们也不会同意帮忙的。”
      “海军的军工内部同样也有稽查处,他们同意帮你做模组,说明你的产品也同样入了他们的眼。”
      说着。
      林振华伸手在头发上薅了几下。
      接着将手放到徐云面前,摊开,露出掌心。
      徐云下意识看去。
      发现林振华的手掌心处,此时赫然躺着几根白发。
      林振华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捏起一根银丝,叹气道:
      “小徐,看到这几根头发了吗?”
      “曾经我也像你这样意气风发过,怼霓虹怼棒子怼德意志,亲手盖起了汉华重工的高楼。”
      “有人说我是共和国工业史上的一面旗帜,这话我自个儿也觉得没问题,我的贡献当的起这个评价。”
      “但所谓旗帜,也便代表着它是被插在原地,充做起了一个道标。”
      “但不知不觉,我也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了,走得动路,但已经跑不动了,拿得起钳子,但却拧不动螺丝了。”
      “我现在虽然还是汉华厂的一把手,但实际上从几年前起,我就逐渐把一些事务向继任者交接了——否则我哪还有时间去买钓鱼?”
      “人啊终究是会老的。”
      “但欣慰的是,在我这个老头子半截身子快入土的时候,遇到了你们。”
      随后林振华的目光在徐云、喻元勇以及跟着唐栗赶到现场的老苏等人身上一一扫过。
      看着看着。
      原本应该因为自己年龄而心中感伤的林振华,却忽然笑了起来,眼中有光在闪动。
      没错。
      如今自己是老了。
      可能再过几年,连路都不一定走的稳。
      他就像是一面旗帜,曾经插在山巅,阻隔无数次敌人的攻击,
      辉煌无比,镌刻了赫赫战功。
      但随着岁月侵蚀,旗帜上终究出现了一个个破洞。
      而在那面旗帜的对面。
      那些曾经攻打这座山头失败的外敌,却丝毫不曾放弃对于这里的觊觎。
      他们只是暂时把獠牙收起,颧骨上提,摆出一套假意的笑容。
      一旦这头松懈。
      他们便会化身成青面獠牙的厉鬼,上前把你的魂都给吮吸干净。
      一时间。
      局势似乎有些风雨飘摇,危机四伏。
      但就在此时,林振华忽然发现。
      自己身后的那条曲折小道上,正有着一大群人高举火把,在黑夜中努力的向上攀登。
      徐云、喻元勇、老苏、李佚
      这些人在林振华的眼中,便是一簇簇大小不一火苗,透着旺盛的生命力。
      而自己要做的。
      便是在他们登上山巅之前,用尽自己做后的力气,在黑夜中为他们指引着方向。
      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他们便会登上山顶。
      超过自己,将火把朝敌人掷而去。
      烈火,天生就是要用来焚鬼的。
      徐云虽然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原因,没办法完全与林振华共情。
      但作为有同样理想的人,他多多少少能理解一些这位老工业人的想法和情感。
      看着手中这份文件报告。
      徐云不由深吸一口气。
      只见他走到林振华面前,重重的朝他一鞠躬,说道:
      “林老,您放心吧,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内容很简短,但语气却极其坚定。
      林振华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过了一会儿。
      林振华久站的身子似乎有些乏了,便招呼赵海阳拉来几把椅子。
      示意徐云几人坐下,说道:
      “小徐,不出意外的话,海军那边的模具在三天内应该会送到庐州。
      “具体的到时候我给你个电话,你和他联系就行了。”
      徐云点点头,表示自己记住了。
      接着林振华又说道:
      “至于汉华这边的过渡金属适配生产线呢,价格就按我们之前说好的,一套20万,第一批先生产七套。”
      “不过生产线从冲压制备到运抵庐州大概要一周左右,小徐,时间上来得及吗?”
      “一周么”
      徐云沉吟片刻,飞速在心中盘算了一阵,答道:
      “销售上多多少少应该都会有些影响,但整体上问题不大,比我们预计的情况可是要好得多了。”
      按照顾群青那边传来的消息。
      这些天里。
      ‘一个螂灭的销量和当初预计的基本上一致,总销量目前已经来到了五十五万支。
      如今日销量已经趋向平稳,接近了长线模板的四万支。
      仓库那边的存货有十三万,这是正式销售前公司准备好的库存。
      同时厂房在全负载加班的情况下,如今每天能生产产品23万支左右。
      现在距离开售已经过去了五六天,这部分的数量大概有11万支多点。
      551311=31。
      换而言之。
      比起销售总量。
      目前产品总数上还有三十万支的差额,并且每天都在以接近两万支的数字扩大。
      不过不久前,华盾生科的官微已经发布了产能不足的公告,没有打算用其他理由瞒着消费者。
      大多数消费者则对此表示了理解,毕竟本就是爱国情怀引发的这轮销售,大家在这方面的忍耐度还是很高的。
      根据徐云得到的消息。
      双平台未发货客户的退款率只有千分之三而已,也就是十万支里头才退了三百支呢。
      因此短期内无法及时发货多少肯定有些损失,但却不会导致买家情绪集体朝消极方向转变。
      至少比起之前计划的用实验室器材生产的超高成本方桉,现在的情况已经算好上无数倍了。
      如果新设备能在七天内送到庐州。
      那么算上组装调试的时间,十天内应该可以正式投入生产。
      这个时耗完全是徐云可以接受的范畴,届时退款率至多也就会涨到百分之一罢了。
      不得不说。
      这份人情真是欠大了啊
      而就在徐云心思感慨之际。
      林振华的脸上忽然浮现了一丝欲言又止的表情,看上去好像有些纠结。
      不过过了几秒钟,他还是开口道:
      “小徐,你们公司的研发能力目前怎么样?”
      “研发能力?”
      徐云闻言一愣,旋即轻轻摇了摇头,坦然道:
      “实话实说,只能算是凑合。”
      “我们公司虽然算是科大旗下的产业,但却没办法把科大的教学研发力量用以己用。”
      “所以目前研发端扛把子的除了我,就只剩下我的一位说话口气特别大的朋友了,其他都是一些常规的研发人员。”
      “这种配置短期内勉强还够应付,毕竟公司目前的项目不算多。”
      “但时间一长,必然会展露弊端。”
      说着徐云不由挠了挠头,笑道:
      “况且我们好歹也算是个高新技术公司,两个博士还是有些不够看,所以我一直想能找到一位大牛撑门面来着。”
      “所以这段时间我也在四处找人呢,只是效果一直不太理想,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林振华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原来如此”
      之前在从实验室离开后,徐云便意识到了公司核心级研发人员欠缺的情况。
      因此他也曾经找过田良伟自己猎头公司,想从私、公两个方面一起下手,争取看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对象。
      只是最后的结果都不太理想,毕竟国内搞生物的院士级大老本就不多。
      这些人要么在高校任教,要么就是在顶尖企业负责高位次的项目研发,基本上没啥挪窝的可能性。
      因此久而久之,这个局面便僵住了。
      而就在徐云以为对方只是随口一问之际,林振华忽然又问道:
      “小徐,我有一位朋友也是搞生物这块的,能力很强,不知道你们公司有没有兴趣收下他?”

第二百一十二章 代价与传承(万字更新!!!!)[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