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百四十三章 近代华夏物理学史的三两事儿(本章科普较多,建议谨慎订阅)[2/2页]

走进不科学 新手钓鱼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先将镭转移到了家中,后设法送到了津门,交给叶企孙教授,使它在西南联大的教学和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tsinghua..fo/1952/,前面加个即可访问,这是水木大学校友会官网的水木校史,在“日寇在清华园的暴行”的第二段就记录有这件事)
      】
      所以也不知道造这种谣的人到底是个什么心态,拿着别人的故事去二创自我感动。
      即便没有这种事,赵忠尧院士的地位和贡献本就很崇高了。
      更别说阎裕昌先生后来一直在为冀中供给部制造地雷,是冀中平原轰轰烈烈的“地雷战”的灵魂人物,在1942年被俘虏后壮烈牺牲。
      这样一位烈士的事迹却被某些营销号抹去嫁接,真的是无耻至极。(这段情节写完我才发现占了很大板块,但想了想还是不删了,介绍了那么多外国近代物理的故事,我觉得有必要写点咱们自己的近代物理史)
      话题再回归原处。
      赵忠尧院士除了实际贡献之外,最知名的就是他的长远目光。
      或许是由于他和钱老都被海对面限制过人身自由的缘故。
      赵忠尧院士回国之后,就始终将海对面视为了假想敌。
      同时在中科大近代物理系成立当天,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
      当时他的手上拿着一把沙子,对台下道:
      “看到这些(沙子)了吗?比起飞机大炮,我们更要关注比沙子更小的领域。”
      “几十年后,海对面别说让我们研究沙子了,他们很可能连握住沙子的机会都不给我们。”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华夏搞出了原子弹,甚至搞出了氢弹。
      天宫飞上苍穹,嫦娥登临广寒。
      但唯独高能物理领域,华夏没有一丁点儿的话语权。
      一个∧符号,就能喊出不知道多少种口音。
      什么兰布达,纳木达,甚至卡布达都出来了.....
      所以此时此刻。
      周绍平等人激动的不是单纯的成果被认可,也不是因为今年将会诞生第一位获奖时是华夏国籍的物理学诺奖得主。
      而是因为.......
      盖在华夏身上70多年的那道封印,彻底的被揭开了。
      今后提及暗物质,就必然要提及华夏!
      同时那些中立甚至友善的机构....尤其一些不同于liner实验室这种专项暗物质研究、但却对暗物质或者暗能量有需求的实验室,也必须要承一次华夏物理学界的情。
      别以为这种承情在科学界没什么用。
      对于入学推荐信大于成绩的欧美科学界来说,一份这种性质的人情可谓无价。
      除此以外。
      这则消息对于国民科研情绪的调动,同样难以估量。
      这些年由于一些外部抹黑以及内部自身问题的缘故,华夏科研圈在舆论端的口碑之差,可以说仅次于国足和娱乐圈。
      但就像国足有很多新闻其实是失真的一样,华夏科研圈同样存在着大量的误解。
      诚然。
      这几年确实有一些涉及到院士学术不端、或者桃色交易的新闻爆出。
      但从2019年1月到2023年1月,四年间爆出学术不端或者桃色新闻的院士数量总共才四位。
      而华夏的两院院士有多少呢?
      1700人!
      很久很久以前就说过一句话:
      在任何事情上,用个例去否定一个群体都是很不公平的。
      不知道有多少潜心搞科研的院士,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被aoe成了米虫。
      但这种事儿你去解释,人家就会回你一句话:
      为啥华夏没有道:
      “yes,潘,中科院的实验没有问题,你们发现了真正的暗物质。”
      现场响起了一阵稀稀落落的掌声,勉强给了他一些面子。
      潘院士也很是大度的与米尔萨普·安德烈·奥克塔夫道了声谢,随后又看向了另外一个海对面的代表:
      “琳娜女士,不知道贵方的看法如何呢?”
      名叫琳娜的参会者是个五十多岁但风韵犹存的女子,来自海对面的肯塔基波尔波实验室。
      从潘院士的提问顺序就不难看出,肯塔基波尔波实验室的对华态度显然也好不到哪儿去。
      不过比起米尔萨普,琳娜的脸皮明显要厚很多。
      只见她慢慢从座位上站起,满脸‘真诚的说道:
      “潘先生,中科院的这次实验过程确实令人大开眼界,我很荣幸的代表肯塔基波尔波实验室在此祝贺中科院,你们用身体为物理学界撞开了暗物质的大门。”
      听闻此言。
      台下的徐云忍不住撇了撇嘴。
      不愧是海对面的老妖婆,阴阳怪气起来可是够恶心人的。
      “用身体撞开门”这几个字,在现如今的华夏网络上可不是什么好词儿。
      不过不管琳娜加塞了多少私人感情内心又有多不情愿,至少在内容的主体上确实也算表了态。
      因此潘院士也没过分深究,而是继续看向了第三人:
      “阿佩奇先生........”
      就这样。
      潘院士逐人逐位的问了过去,被他叫到的人神态各异,但都只能无奈的表示了赞同。
      毕竟科院这次的成果实在是太硬了。
      十多分钟后。
      颇有些神清气爽的潘院士再也抑制不住嘴角扬起的笑容,面带愉悦的看向了台下。
      事情到了这一步。
      他总算可以轻松一口气,说一句他滴任务完成辣。
      接下来只要简单的收个尾,剩下的环节便可以交给侯星远负责。
      再往后则是一些采访环节。
      届时赵政国、周绍平等院士也都会一一登场,就像和神冈发布会一样。
      这是他们每个人当得的荣耀。
      至于意外......
      开玩笑。
      到了这一步,还会有什么意外?
      如果真有意外发生,他当场就去把台下约翰·埃利斯带着的斧头给啃咯!
      随后潘院士深吸一口气,准备做个结语:
      “各位来宾、观众朋友,现在我.......”
      结果话没说完。
      台下便响起了一道标准的美式男声:
      “易克思q思密,潘先生,我能冒昧的打断你一下吗?”
      .......
      注:
      今年过年又要在医院里过了,哎......
      /20/20775/15121910

第四百四十三章 近代华夏物理学史的三两事儿(本章科普较多,建议谨慎订阅)[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