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七十七章、指生为死和旗将汉兵[1/2页]

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Mr木木木啊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就在朱道桦带着大军浩浩荡荡的进入广州城的时候。
      通过快马驿站。
      北京城的乾隆皇帝已经得到了广东方面的消息了。
      头等侍卫,侍卫内大臣瓜尔佳·额勒登保站在角落里面。
      三月份的北京城春寒料峭。
      不过这养心殿的西暖阁有暖管环绕,还是相当温暖的。
      至少额勒登保是没感觉到什么寒意。
      不过跪在乾隆皇帝面前的几名满汉重臣可就不是这么想的了。
      他们神色忧虑,甚至带着几分恐惧。
      看得额勒登保也不由得面露忧色。
      不会是广东那边出什么事情了吧?
      身为头等侍卫,跟阿桂打过大小金川,又随福康安去台湾平定过林爽文的叛乱。
      额勒登保可以算是满洲八旗里面颇为知兵的了。
      这段时间乾隆也给他派了差事。
      就是按照下面送上来的明军陆军操典,点了三千京营八旗来操练。
      使用的虽然是鸟枪,但是据说很快就会更换位燧发枪了。
      这段时间这位侍卫内大臣就经常被乾隆皇帝召唤前来询问这“明式陆军”的训练情况。
      不过在额勒登保看来。
      这“明军操典”不过尔尔。
      无非就是走队列,练习开枪,和火炮的配合而已。
      在他看来。
      这用火枪,还不如用弓箭呢。
      额勒登保就是出了名的膂力过人,能拉得强弓的满洲巴图鲁。
      火枪这玩意儿,百步之外就很难命中了,甚至都比不上弓箭。
      而且装填也太麻烦了。
      即使是熟练的士兵,也要三十息才能完成一次装填。
      虽然说如果换成燧发枪的话,能排列成更加紧密的队列,同时据说可以在枪上插上一把短刃,燧发枪就能变成短矛,连长枪手的编制都可以免了。
      但也就这样了。
      三十息,额勒登保自己都能用一张八斗弓连射四五箭了。
      而且可以做到百步之内,例无虚发。
      威力远超过火枪。
      当然了。
      像是额勒登保这样的弓箭手。
      在现在的京营八旗之中也最多只有一掌之数。
      所以额勒登保也知道,这火枪对弓箭最大的优势,就是训练方便。
      在这之前,额勒登保没怎么用过火枪。
      结果他只是花了两三天时间就可以非常熟练使用了——也就是说,一个智商正常的壮年男子,最多花费一个月就能很熟练的使用枪械了。
      而弓箭手呢?
      不要说训练到额勒登保这个程度。
      就训练到能拉弓上阵的程度,也的个三五年的时间。
      以前的八旗兵,拉弓射箭甚至都是童子功。
      从小就练的。
      而现在一个普通的汉人农夫,花费个十天半个月摸索一下怎么用火枪,对上一个精英弓箭手就能稍有一战之力。
      这可太可怕了。
      国朝严控火抢绝对是对的。
      但是现在逆明范海而来,从别处得到了威力更强的火枪火炮的制造之法。
      这逆明。
      真的是国朝大患啊!
      “都看了吧,都看了吧!两千六百多封信,都出自两广、江西、湖南、贵州绿营带兵官的手里,从参将到把总,还真的是一个都没落下啊!”
      乾隆皇帝语气之中的怒意把额勒登保的思绪刚拉了回来。
      他今天本来也是照例来给乾隆皇帝汇报“新式陆军”的训练情况的。
      结果才刚进门,乾隆皇帝就让他先候着,然后差人把三名军机大臣和?、孙士毅、董诰,还有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王杰,上书房总师傅刘墉一起叫到了西暖阁。
      这几个可都是当朝宰执,国之重臣。
      把他们一起叫来。
      肯定是不得了的大事。
      就在额勒登保想着的时候。
      乾隆皇帝的声音又响了起来。
      “怎么,都哑巴了?真是厉害啊,逆明一来,绿营汉臣望风而降!”
      “一百三十二名绿营参将,三百多名的游击,还有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各级武官一共两千六百余人从贼,还写信给了南方诸省绿营的故旧劝降,可真的是逆明忠臣啊!”
      什么?
      额勒登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两千六百多名绿营武官附逆从贼?!
      这...
      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这些大清朝的绿营经制官可都是世受国恩啊。
      汉人。
      果然不可信!
      “刘墉,你说说,我大清朝的八十万绿营兵,还能信吗?还敢信吗?”
      刘墉是当世大儒。
      名望甚高。
      他闻言后当即跪直了身子。
      “万岁,绿营兵可信不可信,关键在于万岁一念之间。”
      “我一念之间?”
      “万岁,大清何以得天下?”
      刘墉的问题让乾隆的怒火熄灭了不少。
      今年七十九岁的乾隆身体健康状况还算好,思维还算清晰。
      作为一名牢牢掌控大清帝国五十五年之久的皇帝。
      乾隆当即明白了问题的关键。
      “是啊...朕差点上了朱道桦的当了!”
      乾隆来回踱了几步。
      “几千名绿营武官集体投降,这里面肯定有诈!”
      “传旨,绿营武官和广东官员集体投降乃逆明离间满汉之策,朕一概不信,这些官员都已殉国,都是我大清忠良,他们的家人也要好生照料,不可寒了忠良之心!”
      好一招指生为死!
      对于乾隆来说。
      两千多名绿营武官投降,十万南方绿营被击溃的造成的军事上的影响,远远小于这件事情造成的政治影响。
      军事上虽然南方诸省绿营损失将近十万。
      但是本来在这大清朝。
      能打的部队都在北方。
      像是索伦骑兵、内外蒙古的骑兵之外。
      就绿营兵。
      也是以陕甘绿营为精锐。
      至于南方诸省的绿营。
      本来就不是太能打。
      而且还在统属上也非常分散。
      以广东的绿营为例。
      几万人马。
      分属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广东提督、水师总兵、各府总兵分别统辖。
      平时当然是为了防止地方将领拥兵自大而采用的互相牵制的统兵办法。
      但是在战时。
      这种办法就不太合适了。
      因此损失的这些南方绿营兵人数虽然多。
      但是对于大清朝来说。
      还远远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反而是数千名绿营武官投降,一下子就揭开了大清朝谁都知道,但是谁都不能讲,不能摆在台面上的问题:以少临大,以满驭汉!
      这大清朝。
      是满洲八旗的大清朝

第七十七章、指生为死和旗将汉兵[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