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 374 章 第四回 调虎计,诸人动向各有因[1/2页]

[七五]桃花酒 洛安之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桃木教的傀儡女教主尤诗,确实是死了。
      照仵作验尸所得,她该是三日前就死了,剧毒入喉,命丧黄泉,大罗神仙救不回。
      包拯进屋看了一眼尸首,虽无公孙策那般本事,早年观尸耳闻亦是通其一二,见那女子尸首散发着恶臭,腹肚膨胀、十指甲青黑,遍身发青黑色小庖,又观眼睛耸出、两耳胀大、口唇研裂,掰开口舌可见小刺庖绽出……既不见桃花仙子般的妙曼身姿,也不见恶鬼一般的面容,只头上插着一只木钗,衣着干净,走时面容上竟是含着似是惬意又似是讥讽的笑容。
      包拯心中一叹,已有了揣测,这尤诗所服剧毒该是鹤顶红。
      包拯出了停尸的厢房,正见丁月华抱着汤婆子怔怔地站在门外。
      她的眉宇并无意外与哀戚之色,只是敛着仿佛被冻红的眉眼,神色莫辨,好似在此之前就知晓了此事。
      包拯略作思索,平静滑过一念。
      三日前。
      三日前的夜晚正是丁月华与公孙策逃出那宅院之时。那一夜是尤诗突然改了主意将丁月华放走,等丁月华与公孙策来到朝阳客栈,尤诗便饮毒身死。如此看来,她放丁月华走时,便已经料想到结果,惹怒主子被灭口,又或是她已然再无求生之念、有意赴死。其中或多或少,该与丁月华有些干系。
      丁月华虽未曾提及,尤诗将其绑去,困了数月,又轻而易举地放走,二人之间定是另有渊源。
      如今尤诗身死,再多恩怨情仇也随风去。
      包拯的目光滑过丁月华头上那两支朴素的木钗,似是同尤诗的头上唯一一支木钗是一模一样的。
      只是,尤诗放走丁月华此举……到底是尤诗一人之念,还是另有深意。
      公孙先生莫名被关许久,未曾见过幕后之人,甚至不能一口断定此事乃妙手空空楚宵文所为,更弄不清捉他所为何事。是丁月华及时救出了公孙先生,因而幕后之人未来得及有动作,又或是……他们捉去公孙策与丁月华的目的已然达成之云旁的缘由?
      其中古怪、巧合委实多的让人糊涂,也难免令人在意。
      包拯脑海中又闪过尤诗的尸首,紧接着是那宅院的墙角,正有公孙策与丁月华静立过的鞋印。
      公孙策与丁月华逃出宅院牢笼那夜,赶巧宅中之人皆领命离去,因而宅中空空如也,也方便了丁月华细细寻得公孙策下落。尤诗既然真有意放丁月华离去,自然要选宅中无人之时。然而前后一而再、再而三的巧合,反倒叫人狐疑逃脱得救过于轻易,且还从老头和“小哑女”深夜话谈之中闻得“四面财神”、“鬼城”、“藏宝窟”等事。
      包拯神色不见端倪,只与走廊前来的折继闵微微颔首。
      “包大人,尸首可是那逃脱的人犯?”折继闵道。
      “确已确认。”包拯道。
      丁月华被尤诗绑走数月,该是私怨。
      虽说随后尤诗设陷阱谋害展昭与白玉堂性命,但说来丁月华在渝州被抓一事该是意外,谁也不曾想到丁月华会受友人之邀行至渝州观礼,又巧碰上尤诗。且丁月华行踪不明一事展昭与白玉堂是回了一趟松江府才得知,其中相隔数月,又巧在府州相遇,可见尤诗捉人之后并无算计二人之意,至少不是短计。而在这府州折家用丁月华的下落引二人上门,凭鬼城奇毒意欲杀人害命,该是发觉二人来府州之后的临时起意。
      可若真有算计,尤诗在渝州碰上丁月华,因而幕后之人成长计,本就有意引展昭与白玉堂前来府州也不无可能。只是展昭与白玉堂因长安所见,意外先来了。
      否则那扮成丁月华的“人皮面具”从何而来?
      展昭与白玉堂前一日到府州,第二日夜便遭算计,一日一夜的仓促之间,该是拿不出此物。
      只是这其中促成展昭、白玉堂中毒一事,有几分谁人的将计就计,又或是借势而为,便扑朔迷离了
      总归此计之后,丁月华于幕后之人再无用处。
      女教主尤诗既无意害丁月华性命,自然也就趁幕后之人不知,将其放回。此中倒也算的合情合理。
      而公孙策……
      公孙策的行踪却能见包拯所在,可公孙先生曾言,无人于他问及包拯,严刑拷打之说更是不曾有。幕后之人捉他为何?若是见公孙策便猜着包公该是在西北,甚至知晓包拯来意,寻踪索迹,已然得知包拯在麟州杨家……全然不必将公孙策捉去,倘使包拯发觉不妥,岂不打草惊蛇。
      “着实惋惜,”折继闵往厢房里望了一眼,未曾因冲鼻的尸臭皱一下眉头,“想必她非是幕后之主,如今断臂,又被通缉,便被灭口,舍卒保车。又或是,她畏罪服毒。”说到这儿,他笑笑,心知说这女犯人是自己畏罪服毒而死,他二人自是谁也不能信的。只是他的目光也随后落在包拯身后提着剑的丁月华身上。
      他见过丁月华,也与楚宵文曾言凭古剑湛卢猜到丁月华的身份。
      “许是。”包拯微微一笑,算是应下了此言。
      可尤诗若真是如轻易的缘由就被灭口,又何必费尽心机将她从大牢中救走?多此一举。
      救回定有救回的道理。
      正如公孙策这一捉一回,定有他的道理。
      这幕后之人……是故意放他们回来。
      那夜丁月华顺利救出公孙策、又偶然闻得鬼城之事、又如意得晓展昭和白玉堂住在朝阳客栈,最后轻易逃脱那宅院牢笼,所有人都领命离去……俱是幕后之人故意为之。
      恐怕那“四面财神”与“鬼城”相关的消息亦是幕后之人故意传达。因而那人救回了尤诗,便是故意叫她将丁月华放走,甚至透露出公孙策被一并抓来的消息,二人同逃,“恰恰好”听闻屋中唯二不通武艺之人暗中趁着主子不在言谈。只是不知这究竟是有意歪曲谋害……还是如展昭与白玉堂在开封府时所揣测,婺州半支秃笔那拨人和多年来幕后算计于白玉堂的人,无意要白玉堂的性命。
      他们五人西域大漠一行委实叫人忧心。
      而巧的是……包拯抬头望去,巧的是他们逃回的前一日,折继闵与他们相商,安排叶小差与顾唯随展昭、白玉堂一并前往西域大漠寻找那虚无缥缈的鬼城。跟随商队之说虽是包拯所提,但折继闵并无意外,想必是早有此番筹备之意,不过那时附和包拯罢了。因而也叫展昭和白玉堂拖延了三日才从府州出发,公孙策亦是为所闻之事带着“雷家图纸”紧随而去。
      尤诗尚未身死之前,几人鲜有疑虑此中巧合,因急于“鬼城之毒”无解,对眼前这根救命稻草也多了几分深信。如今想来是掉以轻心了。
      调虎离山。
      延州。
      包拯心头闪烁在府衙门前听闻之事。
      宋夏毗邻边境乃横山山脉,说来并无边界限那般泾渭分明,恰恰相反,两国皆布防屯兵与此,其中种落群聚交杂,多是汉人、蕃人,些许归顺于宋,些许归顺于西夏,有时今日归宋,明日又被西夏攻下,有时今日归西夏,明日又被宋劝降……来来回回,这便是所谓的边境虽无大战,实则摩擦不断。因而宋夏边境犹如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年如此,有西夏游牧部族深居宋境,也有归宋管辖的村落寨城位于原西夏部落。
      西夏于李元昊称帝之前,多游牧族落藩部,时常如马贼啸聚而来、剽掠而过,当年收养顾唯的老顾便是死在这些人手上。
      为护得归宋种落村庄的周全,大宋便给归宋种落建立边寨,派兵守卫,兵民同住,步步为营。
      这场拉锯战有来有往地持续了多年,因多是宋军得利,便只当是小打小闹匪军侵扰罢了。府州边境因折家军威名,渐渐少有人前去侵扰,叶小差这才说无仗可打。可偏偏如此安宁的府州,却民多胥怨、种落逃散,只因折继宣四年来横征暴敛,人心难定,坐于汴梁的天子焉能不忧。
      而数年来,边境也渐成规模,陕西路环州、庆州,边寨排列密集,不说有宋军将领把守,还多山川迷道,难破缺口;泾州、源州则壁垒坚固,屯兵诸多、甲骑精强;至于熙州、河州,乃是吐蕃首领与宋结盟、率兵驻守,牵制西夏;唯有?州、延州其地阔远,而贼所入路颇多。又寨栅疏远,无宿将精卒,藩部熟谙山川形势1。
      也正是因此,延州乃西北边境要地,比易守难攻、折家军治下的府州还要要紧。朝堂自是要派将领镇守此地。
      而如今延州范雍,原是资政殿学士、吏部侍郎,先帝之臣,曾于渭州治水救灾有功、多上谏言兵事,素有敢言恤民的贤名,乃是今年二月拜振武节度使、知延州。振武节度使虽是虚衔,算来称得上这西北边关统帅,亦有调兵之权,便是折家军也该听命于他,只不过折家军素来独成一支,世世代代,不轻易受朝堂管束。因而范雍曾于三月绕过折家军,唆使丰州蕃人种落发兵西夏,也是合情合理之举,只是多叫折家军心头忍了一口气罢了。
      范雍之前延州知州名郭劝,是个进士出身的文官,虽廉洁奉公、曾拒西夏李元昊贿赂,但实在是个谨小慎微、畏战怕事的书呆子。其间诸多荒唐决策不表,只道这范雍,于郭劝截然不同,如王朝前来上禀之语,几番主动为战。
      此人才学领兵如何尚且不论,只一条,他曾是吏部侍郎。
      吏部有异,包拯已有所察觉。
      朝堂深潭里不知是谁浑水摸鱼,竟将手伸到吏部与科举之上。
      吏部官员同流合污,地方官员调任混乱,更有卖官鬻爵,将江湖草莽放入官场。自渝州一案后,包拯便暗中奉命调查此事,展昭与白玉堂南下,打着捉贼名头,实则也是沿路一探数位地方官员。然而二人匆匆一探焉能有得,其背后自然有包公另作安排,让马汉、张。
      “这么简单一场戏,你咋就过不去呢,再拍天都要亮了!”导演气的想扒白老师裤子,不是,扒他头发。
      “微醺懂吧,你们这场是感情戏,”导演在城阙地下握着喇叭苦口婆心地讲戏,“这场戏很要紧,是白五爷来渝州之后几个月来第一次放纵,他憋了满肚子心思,哪句都不能跟展昭讲,怕自己出错,焦虑、紧张,只有这一刻才因为还没完全醒酒泄露了一点,但嘴上又把得很牢。这场戏介于放纵与克制之间”喇叭声刺啦刺啦,听得城阙上得白老师脑门突突跳。
      白老师头痛地揉了一下眉心。

第 374 章 第四回 调虎计,诸人动向各有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