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吕涣真的书信后,袁可立有些举棋不定。
吕涣真的战略构想与袁可立不谋而合,东江镇与登莱分两路兵马,水陆并进收复辽东,比依靠辽军在辽西走廊与金军绞肉更具有可行性,耗费也更少。
可是袁可立考虑的,则是东江镇能否承载难民的问题。东江镇愿意接收难民,对于登莱是好事一件,可若是东江镇无法承载如此多的难民,闹出了饥荒甚至瘟疫,那这座好不容易在敌后建立起的军镇可就要白白毁灭了。
“沈总兵,你说那东江镇现在如何了?”袁可立问沈有容道。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比去年十月时更加繁荣些了。人口还算不得多,但是能看出兴盛的气象。”
既然吕涣真有治理好东江镇的能力,那应该也有办法承载难民。毕竟这些难民一旦转运到东江镇,登莱的压力将减轻不少,也有办法为东江镇提供更多的支持。
于是袁可立提起笔来,将支援东江镇的公文批了下去。吕涣真在书信中的要求,但凡时登莱能够满足的,一律照准。
登莱此时未安置的难民大约五万人左右,在袁可立的安排下,为防止东江镇出现无法承载的情况,这些难民将分批转运到东江镇。一并送至的还有供养难民的粮食与银钱。
登莱辖地并不大,但却是整个山东最富足的地区,原因除了海贸,便是盐场。山东产盐量为大明之最,而登莱则为山东之最。为了支援东江镇,登莱巡抚衙门又多了一笔巨额的开销。这笔开销便落到了登莱巡盐御史毕懋康的身上。
盐税作为朝廷最大的一笔收入之一,也是腐败最严重的地方之一。毕懋康原本在京师是个闲官,来到登莱任巡盐御史后忙得焦头烂额,为了防止盐税的流失用尽了全力。在他的努力下,登莱的财政比较初设巡抚时已经大为好转了。
除了巡盐之外,毕懋康还兼着登州军器局的差事。毕懋康刚到登州时,登州军器局的管理无比混乱,底层工匠长期被压榨,甚至有不少逃籍的;上交的军械质量也无比差劲,以至于毕懋康都不敢试射军器局上缴的鸟铳——因为其质量之差,令毕懋康相信这些鸟铳一定会炸膛。
为了中国火器事业研究了一辈子的毕懋康当然不能放着军器局的烂摊子不管,于是便将管理的差事给要了过来。如今,军器局在毕懋康的整顿下已经是焕然一新了,运往东江镇的军械都是军器局所造,极少出现过质量问题。
袁可立支援东江的命令下达后,也关照毕懋康从军器局里选一些熟练工匠派往东江镇。毕懋康丝毫没有吝啬,将军器局中几个最好的老工匠挑了出来,打算派往东江镇。
“毕大人,小的在登州还有妻儿老小,东江岛乃是海外苦寒之地……”在工匠们的心中,东江岛是个寸草不生的蛮荒之地,要把他们派到那里去几乎与送死无异。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吕涣真走的是精兵路线,她始终相信一支数量不多但是士气高昂、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比全民皆兵的效率要高得多,因此东江军从遴选新兵开始就十分的仔细。
来应征的百姓,除了要通过安民司的审查外,还要经过一系列简单的体能
一百六十 罪臣儿女[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