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一百七十七 天工开物[2/2页]

万历三十二年出生的奇女子 欣悦家的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己身上?
      “在下有何才能,竟然让吕总兵千里迢迢令黄大人亲自登门?这......这实在是折煞在下了!”
      黄承中也不多说,从怀中掏出一封信递给宋应星道:“这是临行前吕小娘子交给黄某的亲笔信,她叮嘱黄某一定要交到宋先生手中。”
      宋应星接过信打开来看,纸上娟秀的小楷确实看着像出自女子之手。末尾的署名下面,还盖上了东江镇总兵大印,以彰显写信人的身份。
      在给宋应星写信时,吕涣真特地没有试图用什么大而空的家国情怀来试图感动宋应星,而是一五一十地将东江镇的情况给宋应星做了一个交代——东江镇有多少百姓,城镇繁荣几何,希望宋应星来担任的职位是什么,平虏矿的基本情况,在东江镇未来的定位等等。
      除此之外,吕涣真还在信中写明了待遇,若是宋应星愿意来东江镇任职,如何分房分地,拥有哪些权力等等,一目了然。
      从沉甸甸的信纸中,宋应星读到的是吕涣真的真诚,以及对人才的真心渴望。三次名落孙山之后宋应星在家乡没有少受冷眼,来自遥远东江镇的赏识令他备受感动。读罢吕涣真的亲笔信,宋应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在茶间里来回踱着步子。
      “在下......在下实在是受宠若惊。”宋应星像是对黄承中说,又像是自言自语,“这实在是太突然了......”
      看着宋应星如此模样,黄承中便知晓此事恐怕已经成了七八分了,但他还是好言相劝道:“宋先生无需仓促决定,与家中商议后再答复也不迟。”
      二人于是将公事抛到一边,开始就着茶水闲聊起来。黄承中在东江岛时,身边几乎没有像他一样的读书人,指望黄承中和那些赳赳武夫、贩夫走卒们谈论诗词歌赋,肯定是不可能的。吕涣真和许缨倒是腹有诗书,可是这二人既是女子,又公务繁忙,黄承中已经许久没有和人痛快畅谈了。
      这次遇到了宋应星,黄承中可算是打开了话匣子,二人从诗词文章聊到科举经历,又聊到了辽东战事和当今政局,从早晨聊到了下午,连午饭都没有顾上吃,真可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从和宋应星的谈话中,黄承中能感觉到此人知识之渊博远超常人。黄承中与熊廷弼在辽东主持过军务,因此对边事了解甚多;而宋应星虽然没有任何主政经历,可是对世上各种技艺却几乎无所不通。从种地养蚕到火铳大炮,宋应星几乎可称得上是天文地理无所不晓。
      作为儒家经典,《荀子》这本书黄承中很早就读过,但是他直到今天才算是理解了,什么叫做“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宋应星就是这么一个善于器物的天才。
      “宋先生果然渊博,黄某实在佩服!”黄承中向宋应星拱手道,“也不枉吕小娘子派黄某千里迢迢来请先生了!”
      对于黄承中的夸奖,宋应星十分受用。他当即带着黄承中来到了自己家中,简单与父母见个礼后,宋应星直接将黄承中带到了自己的书房中,拿出了一叠厚厚的书稿给黄承中看。
      这叠书稿的封面,是宋应星自己写的四个大字《天工开物》,其中内容更是丰富无比,几乎涉及各种手工业、农业、兵器制造等所有领域,而且还有不少配图,这些也都是宋应星自己画上去的。
      “黄大人见笑了。”宋应星颇有些不好意思地向黄承中展示道,“这叠书稿,是在下对各类工艺的记录。自在下加冠以来,每见一样,便记在纸上,整理到这书稿之中。在下落榜三次,此生恐怕与功名无缘了,只打算将这些生平所遇百工之事记录下来,晚年成书出版,取了个托大的名字叫《天工开物》,也算是不来人间白走一遭。”

一百七十七 天工开物[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