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沈宁来到养心殿,与以往一样景皇帝坐在明黄色的床榻上,见沈宁来了,便让内侍赐座。
      沈宁先是从怀里掏出了一份奏折,恭恭敬敬的呈了上去,这才坐了下来。
      景皇帝翻阅起了这份奏折,仔细的看了许久之后,才默然点头。
      这一份奏折是关于西蜀饥荒一事,他让沈宁想出的一些详细处理方式。
      沈宁罗列出来的方法有四种。
      开仓赈灾、以工代赈、禁止流民出蜀,移民就食。
      简简单单的四条处理方式,其中涵盖的道理却不是几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
      就拿开仓赈灾一事来举例:
      大晋的官仓分为常平仓和义仓,其中府州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两者虽都是官方的仓库,但常平仓的粮食主要是官方出钱购买的,而义仓的粮食多为官府征收。
      但是无论是历朝历代,朝廷的粮仓都会或多或少的都达不到标准要求的。
      就算是收拾了所有看官粮仓的贪官污吏,可是蛇虫鼠疫,西蜀环境潮湿,粮食容易发霉烂掉这同样是无法避免的。
      再加上常平仓和义仓大多集中在城市,赈灾覆盖范围有限。
      所以仅仅依靠这两仓,是不足以平定西蜀灾荒的。
      于是沈宁就提起了,民间百姓们在年景好的时候,就自发设立的社仓。
      社仓大部分只是对当地百姓开放,里面存储的粮食一般是充足,且有盈余的。
      但是如何劝说这些州县的百姓打开社仓,营救其它地区的灾民便成为了难题。
      按照沈宁的方法,则是用上了新奇的借贷制度。
      颁布正式的文书,承诺组建社仓的百姓,凡是捐献出的粮食,会在之后的十年由赈济的地方,每年按照一定数目偿还,以便拯救更多的灾民。
      至于无力偿还的偏远地区,便由朝廷筹钱救灾,按照每年的粮食的收获光景,来进行增加赋税,出售当地特产等方式,进行偿还。
      这样做能够极大程度的缓解西蜀道灾荒情况。
      不过实施起来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因此需要选取一名干吏,方才能够成事。
      当然朝廷同样要拨款救灾,同步进行的还有民间捐款。
      大晋鼎盛十三年,江西道灾荒,朝廷前前后后共下拨银钱,共计一千二百万两。
      灾荒爆发地区的富户士绅们同样慷慨解囊帮助乡亲,当然各地官员上报的情况是慷慨解囊,其实在朝廷的默许下,有没有动用非常规的手段,就无人可知了。
      土豪们虽然能捐钱捐物,可大灾时常伴随着大疫,这时,朝廷的太医院就需要派上用场了。
      沈宁的建议则是用短短的一句话,进行了陈述:“京城内外疫病盛行,小民无钱可备医药者……命选太医院精医,分拨五城地方诊治给药。”
      这

南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