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二十一章:战后[2/2页]

灭清之铁血驸马 再一一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帐中的诸位,每一个都是我大明的大功臣。”
      周世显坐在上首,环视一圈,然后把目光停在了薛老二的身上,道:“这其中最不容易的,就是薛将军了,于正面独对满清八旗主力。”
      薛老二闻言,心中虽然惊喜,但并没有表现出来,反而是故作吃惊道:“驸马,末将不敢。”
      周世显自然明白这个混迹军中多年的老将心思细腻,但有功的人必须赏,有过的人必须罚,他不会因为对方的圆滑而改变。
      而此时帐中的诸将,也都面露喜色,周世显的话很明显是要大加赏赐的意思了。毕竟是打了如此胜仗,其实大家也都在等着赏赐呢。
      这场大战之后,周世显对自己麾下这支军队,对薛老二的军事能力已经完全信任,以他在这场击溃清军主力的大战中获得的声望,今后再想扩兵,简直就是轻而易举,那些军头们,也不会再有什么跋扈之辈。
      而帐中的这些将领们,在周世显搭建的这个舞台上,也会随着新军的扩编,得到了更快的提升。
      不过,此战虽然很快以明军的胜利而告终,但实际上却赢得并不轻松。
      明军最终伤亡了近五千多人,其中黄得功所部伤亡一千余,歼灭了一万五千多清军,但是满洲八旗兵只击杀了不到六千,藩兵一千余,其余大半都是战力疲弱的绿营兵。
      这个伤亡交换比,还是在夜袭的基础上,就很能说明问题了——明军和清军八旗精锐的战斗力,在整体上,还只能算是旗鼓相当,最多是略胜一筹。
      换言之,当前明军的战斗力距离周世显的要求还是有不小的距离的,或许得等到这些新兵再经历几场战事,积累了足够多的战场经验之后,才能真正实现达到野战无敌的状态。
      因此,叙功刚一结束,周世显并没有停下来,立即就借着这次军议,研究起了战后的部署。
      “清军经此一战,除非有援军从北面赶来,否则必然不能再一战,这是北上收复失地的机会。”
      不过,周世显说完,顿了顿,又微微皱眉道: “但清军仍有上万兵马,整顿之后,战力还是有的。我大军能战之兵目前已经不到两万,若是陕甘,北直隶等地的清军在我大军北上追击的时候来援,恐怕局势会很不利。”
      这样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毕竟多尔衮在京城,还有一支两万人左右的大军,辽西也还有吴三桂,高第两部人马,总数超过三万。
      周世显话音一落,大帐之内便顿时议论纷纷起来。
      一番低声议论之后,却是张煌言率先出列,拱手抱拳道: “驸马,北面的清军虽然还有一定的实力,但西面陕甘的阿济格所部被闯贼牵制,鞑子能派来助战或许只有北直隶留守的兵马。
      不过,下官觉得,要鞑子冒险,把大军系数派来,恐怕也不可能。而北直隶的八旗兵相隔千里,鞭长莫及。我大军趁机收复淮北,绝对是可以的。”
      张煌言自然是倾向于趁机发兵,收复淮北的。而且,他所说的,其实也契合周世显的想法。
      只不过,周世显作为领导,自然是不能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的,万一有什么遗漏疏忽的地方,对于他的威信而言,将是极大的打击。
      因此,他要让手下的人,把他想到的,没想到的,都说出来之后,再来个点拨总结,才能显得高瞻远瞩。
      当然,如果有他想到的,但是手下的人没说到的,自然是极好,这样就更能显现出周世显的英明神武了。
      果然,张煌言之后,诸将也就不再有太多顾忌,纷纷开始发言,其中大多都是支持张煌言所言,要发兵北上,至少收复淮北南直隶域内各州县的。
      不过,也有少数说要谨慎行事,担心清军再度南下,分兵各处驻守被逐个击破的。
      但周世显权衡利弊,分析局势之后,最终还是同意了张煌言一派的建议。南直隶域内的土地,不能在他周世显的手上丢掉,这样就不只是一个军事问题了,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而且,以淮北的地势,周世显麾下两万兵马,高杰,刘泽清,黄得功,马士英,路振飞各部又有披甲战兵近两万,再加上其余战力疲弱,但足以守城的兵马,依仗城池地势进行防御,抵挡住已经是秋后蚂蚱的清军的进攻,还是足够的。
      至于主动进攻,这个时候,对于明军来说不可能,对于清军来说,其实也不可能。
      双方都已经精疲力竭了。

第一百二十一章:战后[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