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sp; 明孝宗时期,在文官的倡议下,还收紧了郡王袭爵的条件。
      收到周王府的请求帖子,礼部尚书明张升、左侍郎命李杰、右侍郎命王华进行合议,直接驳回了朱睦梀请求。
      且严明朱睦梀能有镇国将军的待遇,已经是朝廷和皇帝的恩宠,不要太贪得无厌,有那么多非分之想。
      周王一脉虽然愤愤不平,但也不敢再言语。
      此后晋王一脉也遇到了同样的事情。
      第五任晋王朱钟铉薨逝。
      这位晋王真是超长待机,他不仅熬死了包括晋世子朱奇源在内的所有儿子,连嫡长孙晋世孙朱表荣也被熬死了。
      朱钟铉去世后,晋王大位只能由朱表荣的庶次子世曾孙朱知洋来承袭。
      朱知洋也成为有大明第一个由世曾孙晋封的藩王。
      朱知洋袭位后,为自己的祖父朱奇源、生父朱表荣父奏请封爵,获得允许,分别获封晋靖王和晋怀王。
      有了这个甜头,朱知洋的四个叔叔也有了想法。
      自己的哥哥获封了晋怀王,他们是不是也可以肖想一下郡王之位。
      反正大不了被拒绝就是了,总要尝试一下。
      朱知洋就大胆上书,申请为四个叔叔请封。
      他很幸运,这个时候已经换了皇帝,皇帝不是别人,正是当今正德帝朱厚照。
      朱厚照收到请示,就命主管宗室册封事宜的礼部商议此事。
      朱厚照虽然外传喜怒不定,其实对宗室还是挺宽容的。
      但是这个时期的礼部上书,正是当年弘治朝否决朱睦梀兄弟晋封时的礼部左侍郎李杰。
      这家伙平时就比较飘,对宗室有些高高在上,人称“铁头”!
      面对朱知洋的奏请,直接来了句:
      追封王爵者之子,视实封者不同,宜仍旧。
      意思是给你祖父、父亲追封亲王,已经是朝廷对你们的照顾了,你们别给脸不要脸,太贪得无厌了!
      朱厚照知道了此事,很是暴怒,觉得李杰不给自己面子。
      他本来就讨厌那些文官对自己的束缚。
      他老爹就是整天周旋于那些文官的搅缠,费心费力,太过劳累,英年早逝。
      这些文官一上台就给自己下马威,真是反了不成?
      他直接拿此事开刀,要给那些文臣些颜色看看。
      明武宗下旨,命礼部会同廷臣共同检阅《皇明祖训》,让一页页翻,一个个字查,不查出来不准下职,不准吃饭。
      那些文官多聪明,一看就明白怎么回事,他们坚持了一天一夜,终于有些受不了。
      当即出了报告,说《皇明祖训》无追封亲王之子加封郡王事例的相关记载,还翻出了当年周王朱安诸子晋封奏请被拒一事。
      面对正德帝的盛怒,礼部知道不给了交代,这事是过不去了!
      曾经的礼部尚书、已经退休的张升老爷子被挖了出来。
      人走茶凉,这锅自然他得背着。
      已经荣归故里、光荣退休的张升直接被褫夺太子太师这个散官阶及身边役夫的月俸。
      将张升推出去顶雷后,礼部尚书李杰及相关官员纷纷上书自劾,请罪自己办事不力。
      尽管这样,还是没有平息正德帝的怒气,觉得李杰这人可恶,“饰词委罪”于张升。
      勒令当年的礼部左侍郎李杰(现任礼部尚书)、右侍郎王华(现任南京吏部尚书)致仕。
      当年的仪制司郎中张琮、员外郎董忱、主事刘台三人,因负有连署覆奏责任也受到处分。
      张琮、董忱降职二级,刘台外调,张琮被贬为知州,董忱被贬为广信府同知,刘台被贬为泰州同知。
      这件事牵扯到了三名尚书,两名现任侍郎,及五名礼部仪制司主官,几乎将整个礼部大换血。
      张滐、白成因为奏章上并无署名,只略罚俸三个月。
      有了这先前的教训,且这件事牵扯如此之大,面对兴王的请示,如今成为礼部当家人张滐、白钺岂敢不谨慎?
      “张老,这事我看不如如此来办!”
      白成思量片刻直接说道。
      wa

第146章 礼部的抉择[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