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眼,见他没什么反应,也笑着走过去,和探春惜春姐妹说起了点心的做法。
      迎春的诗词差强人意,对点心方子倒是比诗词更上心些,见她们说的热闹也凑上前去。
      见她们姐妹都一副对诗词没兴趣的样子,宝钗的嘴角弯了弯,也凑过去和她们分享起了儿时正在金陵见过的南方点心的做法。
      说到底她并没对宝玉起什么心思,之所以不舒服也是觉得被黛玉抢了风头,隐晦的里看了被落在一盘的黛玉,心里的郁气也消散了些。
      黛玉心思敏感,这会儿也感觉到了宝钗的可以针对,不过也没说什么,抿了抿唇坐下了。
      “林妹妹,你说的意境是什么?能否再仔细说说。”
      宝玉只顾着琢磨黛玉的话,倒是没注意到刚刚发生的事情,他总觉得黛玉说的方向是对的,但是思来想去总觉得像是蒙了一层纱,见黛玉坐下,放下吃了一半儿的点心凑过去问道。
      黛玉见他凑过来,还以为他是特地来安慰自己,心里甜滋滋的,想了想又道:
      “与其说是意境,倒不如说是你的心境,你的心境对诗词很抵触,就像是将门紧紧关住一般,给人一种局促感。
      这样的局促就很容易导致彷徨,在起承转合之间就容易遵循守旧,采用最稳妥的处理办法,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失去了灵气。”
      说到这里,黛玉也觉得有些奇怪,又问宝玉:
      “你之前每日待在二门以里,心境倒是开阔,如何如今时常出府交际,作诗倒是保守了许多?”
      对诗词抵触,用词用典不够自信,总是挑选最稳妥最常见的转承启合……
      黛玉的话简直如醍醐灌顶,让一直摸不到诗词门径的宝玉豁然开朗。
      文先生没见过原身写的诗词,倒是总结不出他的这些变化,病症摸不清楚自然无法针对性的指正,反不如黛玉,很直接的就说出了其中的不同。
      诗词讲究真情实感,讲究有感而发,他一味的注重形式和拿分点,用种花国的“题海战术”来套模板,想要做出灵气十足的诗词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当然,这也不是说非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像黛玉,她虽然每日在深宅待着,但是她的心灵很自由,照样能做出文采飞扬的诗词。
      自觉找到了要领,宝玉的手痒痒的,走到书案前,想要用原本的题目重新作上一篇。
      迎春姐妹和宝钗几个见他起身站起,也对视一眼,和黛玉一起走到书案前,围站到了一旁,看起他作诗词来。
      这篇题目为《咏梅》,是文先生给他留的年假功课之一,他试着作过四五篇,之前黛玉看得是其中他相对满意的一篇。
      提起笔来,宝玉仿若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字一句的开始写了起来:
      琼姿只合在瑶台,
      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故人来。
      写完,宝玉忍不住又小声的读了一遍,心里微微满意,这才将手里的羊毫笔放下了。
      一旁的惜春大为惊异,又看一眼,笑道:“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简直不相信了,宝二哥的诗词突然好了许多。”
      “虽说还不尽如人意,不过确实比之前好多了,起承转合也极为顺畅。”
      探春点点头,赞同的说道。
      “林妹妹跟宝玉说了什么,确实……咦,宝玉,你手上是怎么了?”

第六十八章 豁然开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