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九十六章 御前奏对,深入描绘[2/2页]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迷糊又无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百姓中留了些薄名。”
      这话乍一听是自谦,但眼前说的人却一脸自傲。
      显然,冯一博就是故意提起以前的功绩。
      不过,这倒也不是为了显摆。
      而是在为他能快速同黑龙王建立联系,所找的合适理由。
      冯一博钦差剿倭,在江南沿海留下极大的名声。
      这一点朝中君臣都是知道的。
      毕竟当初冯渊的人还没回来,冯稼轩的名声就先传回都中了。
      黑龙王既然在海上混生活,听说过这个名头的几率很大。
      两人都是靠打倭寇起家,能惺惺相惜实在再正常不过了。
      当然,两人也是有区别的。
      冯渊是先科举做官,再打倭寇。
      黑龙王却是先打倭寇,再投大魏做官。
      不过,也算是殊途同归了。
      想到出身不同,却都极有能力的两人,都是大魏的官。
      在某一瞬间,景顺帝甚至觉得自己体会到了唐太宗那种,“天下英尽入彀中”的满足感。
      不过也只是恍忽一下罢了。
      因为他虽推崇唐太宗,却也知道自己离李世民还是差得太远。
      就是这种落差,让他又很快恢复了清醒。
      “有了财富,又有了名声,之后就招兵买船,慢慢有了如今家业。
      临敬殿中,冯一博还在继续。
      说到这一句,他整个人忽然变得有些低沉起来。
      似乎带着一些失望的叹道:
      “可惜,他却再无昔日剿倭时那般勇勐精进,变得格外惜命了。”
      景顺帝听了这话,一时有些沉默。
      心中一下闪过很多念头,眼神也逐渐飘远。
      他竟然在这样的场合下,心中开始自省起来。
      初登皇位的时候,自己心中想的是。
      打造一个如盛唐一样的,盛世大魏!
      现在十年过去了,自己是不是也像黑龙王那样,失去了开始的勇勐精进。
      变得小心翼翼,只会搬弄权术了?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张松越似乎看透了景顺帝所想一样,难得出声,却一语双关的道:
      “他能有如此作为,已经殊为不易,算是知进退的,这很好。”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句,是从《孟子》中“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变化引申而来。
      这里的“君子”,说的可不是品行高尚的人。
      而是有一定地位的人。
      张松越这话的意思,就是在说:
      有了一定地位之后,本就该预先避开潜在的危险。
      黑龙王已经有了资本,也有了作为“君子”的资格。
      这样做自然无可厚非。
      因此,他才说“知进退”。
      同时,也是在提醒景顺帝,不要瞻前顾后。
      现在这个程度已经是竭尽全力的结果。
      因此,他也说“这很好”。
      景顺帝和张松越多年的默契不是假的,闻言顿时明白他的意思。
      于是也不再继续思考人生,随口说了句:
      “这个黑龙王倒也有些野趣。”
      虽然是随口一说,但话中却包含着景顺帝刚才的思考。
      黑龙王再如何,终究出身乡野,是个野路子。
      而他生来高贵,景况自然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
      景顺帝也不会再胡乱联想些有的没的。
      这是在告诉张松越,自己不过当做一个有趣的故事罢了。
      见景顺帝已经回过神来,张松越就又恢复了老神在在的模样。
      冯一博自然不能让景顺帝的话掉在地上,当即附和道:
      “不错,确实是个蛮有趣的家伙。”
      随后像是刚想到什么似的,露出一抹古怪笑容。
      把早就准备好的话,说了出来。
      “对了,这位黑龙王知道臣是探花出身,还特地将他的诗吟诵出来,让臣帮忙品鉴来着。”
      景顺帝一愣,不禁有些好奇,问道:
      “哦?他还会写诗?”
      在他想来,若是能吟诗作赋之人,也不至于流落海外。
      “这个怎么说呢?”
      冯一博似乎有些为难,犹豫了一下,才道:
      “颇有些格局吧?”
      这个评价让景顺帝更加好奇,便顺势问道:
      “爱卿可还记得?”
      冯一博等的就是这句话,闻言点头:
      “臣吟给圣上。”
      说着,他清了清嗓子,才吟诵道:
      “巨舰开兮装满粮,心系大魏兮是故乡。”
      “数英雄兮黑龙王,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这是冯一博所写,不过却不是他用格律写的。
      而是为了符合黑龙王的草莽形象,化用了前世一位草莽将军的诗。
      “嗤!想学汉祖作《大风歌》?”
      以景顺帝的城府,也忍不住嗤笑一声。
      随后更是又失笑,又叹息的摇头道:
      “可惜呀!气魄尚可,终是草莽。”
      全诗四句,都不用细想。
      景顺帝也知道是胡乱拼凑出来的。
      第一句,景顺帝的评价是。
      其志如农。
      得了巨舰,想到的不是装满金银珠宝。
      而是装满粮食。
      显然是草莽出身的局限,只有饿怕了才会很这样联想。
      第二句,倒是中规中矩。
      至少说明他心系大魏,没有忘本。
      第三句,纯熟自夸。
      再没什么别的。
      最后一句,倒是颇有气象。
      扶桑是传说中的东海仙岛,不过传闻倭国常以此自居。
      这话的意思,就很显然包含着对倭国的仇视。
      想要鲸吞倭国的志气,跃然而出。
      诗是冯一博写的,自然知道里面是什么意思。
      他等的就是这一刻,闻言立刻附和道:
      “臣也这么觉得,此人终究是个草莽,怕是难以长久。”
      这话一出,景顺帝和张松越都没来由的心中一松。
      随后似乎谈兴已尽。
      “不管怎么说,虽夺了流求,有造反之嫌。”
      景顺帝开始做定性陈词,道:
      “但你去招抚,他立刻同意归附,终究也算献土有功。”
      看似还在权衡利弊,犹豫不定。
      但其实在说出献土有功的时候,景顺帝就彻底表明了心思。
      或者说,在收到献土归附请求的时候,他就有了决定。
      这个决定,当然是收!
      不说其他,只说会留芳千古!
      史书上多这一笔,后人对他的评价就得高一个档次!
      作为一代帝王,谁能拒绝得了这个?
      虽然事情已经算是定性,但最终如何封赏之类,肯定还要权衡。
      于是冯一博很有眼色的告退,只留师徒俩继续商议。
      春日里前往流求,回来已快到秋天。
      好在,经过他的努力耕耘,确实也到了收获的季节。
      若是不出意料,只等明日朝会,就能有冯一博想要的结果了!
      全新改版升级地址:,数据和书签与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

第一百九十六章 御前奏对,深入描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