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百三十四章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1/2页]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迷糊又无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老祖宗先歇歇,我安排好了还要出城。”
      贾蓉听尤老娘提起冯一博,当下就不敢再攀扯了。
      虽然他和冯一博年纪相差不多,但冯一博辈分、身份都高他太多。
      若是招惹到了,他父亲贾珍定然不会饶了他的。
      当下和尤老娘告辞出来,又在府中转了一圈。
      见都已经安排妥当,贾蓉才赶回寺中通报。
      这边得了消息,贾珍就连夜分派各项执事人役。
      着人预备一切应用幡杠等物。
      又找人掐算了一下,定在初四日卯时。
      请灵柩进城回府。
      这边已有人主持,再用不上自己。
      冯一博便和贾珍夫妇说了一声,就告辞回府。
      只等在宁府办事的时候,再过去祭吊便是。
      他回府之时,天色已晚。
      但一进府里就被李守中叫去说话。
      师徒两人书房对坐,李守中直接问道:
      “宁府那边如何?”
      冯一博没有多想,当下回道:
      “宁府珍大哥已经从孝慈县回来,还带了圣上的旨意,定在初四那天,扶灵回府中停放。”
      李守中闻言点了点头,面色带着几分犹豫,又问道:
      “你这几日在那边,可有发觉什么异常?”
      冯一博闻言,难免有些奇怪。
      不过他想了想,还是老实回道:
      “若说有什么异常,就是宁府大老爷是吞金服砂,烧胀而殁。”
      李守中闻言,先是一愣。
      随后轻叹一声,道:
      “嗯,这么说,是自杀了?”
      冯一博见他神色有异,便皱眉试探道:
      “恩师的意思,莫非怀疑有人杀他?”
      李守中说完似乎就在出神,闻言摆了摆手。
      “倒也不是,只是随口问问。”
      这话听着就有遮掩之意。
      没等冯一博再问,还顾左右而言他,先问道:
      “这几日你不用再去了吧?”
      冯一博见此,心中疑惑更甚,口中道:
      “珍大哥回来亲自坐镇了,我就不去了。”
      想了想,又补充道:
      “等扶灵回了都中,我再过去祭吊一下,也算尽了亲戚的礼数。”
      李守中有些心不在焉,点点头就不再说话。
      冯一博见此,犹豫了一下,又关切道:
      “恩师,我看您老一直心事重重的样子……”
      李守中闻言回过神来,面上露出一丝犹豫了。
      片刻后,他重重的叹了口气,道:
      “唉!一博,贾府和尤家都同你有亲,这几日你在铁槛寺帮衬,倒也应该。”
      说到这里,他面色变得郑重,叮嘱道:
      “但你切记,尤家无所谓,可宁府的事,千万要少掺和才好。”
      李守中为人端方,向来不在背后说谁的不是。
      今天却几乎指名道姓,不让冯一博往来宁府。
      冯一博闻言心中疑惑难解,便直接道:
      “恩师,您说的我还是不太明白。”….虽说宁府不堪,但也只是内部。
      说实在话,贾珍和他的关系还过得去。
      “正是因为你不明白,我才没有阻止,宁府的事,远比你想的复杂。”
      李守中面色有些复杂,又解释道:
      “只当亲戚走动无妨,但若走的太近,难免有些麻烦。”
      冯一博闻言一愣,不解的看着他,道:
      “这是为何?”
      李守中此时面露追忆之色,缓缓讲述起始末。
      “当年太祖时,贾敬身为宁国公府嫡子,又中了进士,风头无两,一跃成了四王八公之中的扛鼎人物。”
      贾府的第一代,是贾演、贾源两位国公。
      从他们为子孙起名,就能看出二人的高瞻远瞩。
      贾府的二代是代字辈,名为:代化、代善、代修、代儒……
      一听就知,是有化善修儒,以代替军中之功的意思。
      如果说这还不够明显,那三代更是直接以“文”为字辈。
      显然为贾府的延续,定好了调子的。
      然而,当时四海初定,时不时还有战事。
      贾代善、贾代化两人作为国公继承人,还曾亲自带兵上阵厮杀。
      最后一个延续了国公之位,一个领了京营节度使之职。
      虽然没有达成两位开创者的预想效果,但也让贾府的荣耀延续。
      之后的三代之中,贾敷早夭。
      贾赦标准的纨绔,不学无术。
      但贾敬、贾政都很上进。
      尤其是贾敬天资极高,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
      他是乙卯科进士出身,距今已经有三十余年。
      贾敬勋贵出身,祖上余荫尚隆,又得中进士。
      若是稳健发展下去……
      入阁称宰也只是时间问题!
      当时,从贾敬身上,似乎都看到了贾府未来新的辉煌。
      “可惜,在二十几年前,宁荣两府欲行三国诸葛旧事,两府各执一支,分别支持两位皇子。”
      众人多知诸葛亮,却有很多人不知诸葛家是当地望族。
      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自不必多说,
      而他的族兄弟中,诸葛瑾在孙吴,诸葛诞在曹魏。
      三兄弟分别在三国为官,还都身居高位。
      这在整个历史上都是少见的。
      甚至还有人以此相传,把他们说成诸葛家族的“龙虎狗”。
      当然,综合当时的情况来看,三人应该不是有意为之。
      但后人从结果上来看,难免觉得这是大家族的手段。
      是诸葛家的一盘大棋。
      多方下注!
      也就是俗话说的,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
      这样的事,冯一博其实有些不能理解。
      以贾府的地位,只要居中斡旋,不偏不倚。
      不该参与这样两难的事啊!
      “荣府和还是皇子的太上皇这边走的近,而宁府以贾敬为首,则和太祖长子,义忠亲王走得极近。”
      太祖的子嗣之中,以义忠亲王为长,太上皇为嫡。….立嫡立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难题。
      尤其太祖迟迟不立太子,无数人纷纷规劝。
      荣宁二府,也正好两支。
      为了家族能延续辉煌,竟选择两头下注。
      在大多人看来,可能是一招昏棋。
      但在当时情形下,也属无奈只举。
      太祖长寿独揽乾坤,熬死一众勋贵。
      各府新一代当家人,没有长辈的声望。
      只能被动参与到这场夺嫡之中。
      虽然没人敢明着再多说什么,可暗中的争斗之激烈。
      竟无人可以置身事外!
      “若只是夺嫡也还罢了,可太上皇登极后,义忠亲王却并未放弃。”
      这话一出,冯一博就是一愣。
      已经输了还不放弃,那不就是造反吗?
      可他从未听过这些秘闻,丝毫不知还有这样的大事发生过。
      这就看出家中传

第二百三十四章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