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六十九章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2/2页]

三国:开局被活埋,灵帝扶我登基 牛奶糖糖塘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你的事迹我听说了,十几骑追着百余胡骑,是条汉子,再加上羽弟如此看重你,从今往后,咱们就是兄弟了!”
      这冷不丁的一拳,公孙瓒有些意外…
      他发现,眼前这个叫做曹操的十分的自来熟。
      曹操继续开口:“羽弟正在玉林观等你呢,你的事儿比较急,怕是不能留你太久了,今日吃过饭歇息一晚,明日便动身吧!”
      啊…啊…
      公孙瓒脑门上的问号更多了。
      这都…什么情况?
      陛下的诏书不是把他发配在玉林观,怎么又…又要动身?
      动身…往哪去?总不至于是流放吧?
      公孙瓒努力的挤出一点点笑容。
      他跟着曹操上了马车,行至玉林观后…发现这里有很多人,准确的说是有很多流民,他们的衣服说不上华丽,但却足够保暖,他们井然有序的排队领着粥…
      还有不少道徒,甚至有些配着刀,似乎是负责此间的秩序…
      而不远处有流民在修缮着道观,有流民在养着一些家禽…甚至沿途,曹操介绍的,不少流民已经在玉林观的附近种起了田亩。
      很难想象,在洛阳城郊…竟有这么一处宛若世外桃林一般。
      走过几处阁院…
      公孙瓒终于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玉林柳郎。
      有些年轻了…
      还是位年纪轻轻的公子,可他行事作风,部署道观中的事宜却已经是井井有条。
      公孙瓒正想发问,问下…这位柳观主为何救自己?
      哪曾想,不等他张口。
      柳羽当先一步。“想必阁下就是公孙大哥吧,今日…玉林观有一处墙塌陷了,我这里有些忙碌…怕是没办法招待公孙大哥了。”
      说着话,柳羽从怀中抽出一个油纸包裹的薄子,“这个是我把一些自己对边防的看法与理解记录下来的薄子,今日与公孙大哥初次见面,就把他赠予公孙大哥!”
      “待会儿让瞒兄领公孙大哥休息…明日一早就动身吧!事不宜迟…”
      动身?
      第二次提到这个动身。
      公孙瓒当即问道:“不知道,柳观主要我动身往何处?”
      “自是幽州啊!”柳羽不假思索的回道。“陛下有令让那边的刘玄德、魏文长回京,皇甫嵩将军统领的汉庭北军也会很快撤离,可幽州缺不了一方将军,我思前想后,公孙大哥是辽西人对乌桓比较熟悉,又擅长统军、作战骁勇,让公孙大哥接替倒是最合适!”
      啊…啊…
      公孙瓒愣住了。
      柳羽的话却还在继续。“当然,涿郡太守的头衔我已经托桥太尉向陛下举荐,料得很快诏书就会下来!”
      这下子,公孙瓒彻底懵逼了,他这算是因祸得福?
      明明是罪臣,怎么不降反升,还…还从一个辽东郡国长史一跃成为了涿郡太守?
      当然,最让公孙瓒惊讶的还不止这个…
      一方太守…
      这可是一方太守,两千石的官吏,可在面前这位柳观主说来,如此的云淡风轻,就像是随手赠送给他人的一般。
      这…
      公孙瓒彻底迷茫了,他甚至有一种感觉…当幸福来敲门的感觉。
      “咳咳…”
      曹操见公孙瓒还在发愣,连忙咳嗽一声提醒,公孙瓒这才回过神儿来,接过柳羽递来的薄子!
      小心翼翼的收好…
      曹操却问道:“羽弟,玉林观的墙壁怎生倒了?”
      “算是许久未修缮的缘故…”柳羽的眉毛凝起,“倒了倒是不怕,只是压住了几个老人,有些麻烦,文若又不在,只好我来处理。”
      “噢…”
      一提到压住了人…
      曹操也不再细聊,当即领着公孙瓒去休息,不在影响、耽搁羽弟。
      待得安顿好…
      曹操朝公孙瓒一拱手,“今夜,我领公孙兄弟去用食,现在时候还早,我且去帮帮羽弟。”
      “孟德兄自便就好…”公孙瓒拱手回了一礼。
      说着话,曹操就走开了。
      公孙瓒望着曹操离去的背影,从怀中取出那厚厚的薄子…
      这个时代,纸本就稀有…用纸编纂成这么厚的薄子,价值更是不菲。
      闲来无事,公孙瓒拆开了油纸,徐徐扫过这薄子上的内容。
      柳观主方才说,这是他将自己对边防的看法与理解记录下来的薄子。
      这类似于曹嵩早年撰写的《边防论》…
      可事实上,《边防论》的核心字眼是“边防”,也就是边陲的防范,似乎…方才听孟德讲,这位柳观主没有去过边陲,也没有去过幽州…既没有去过,这边防又从何提起呢?
      下意识的,公孙瓒将这薄子上的内容归结为…类似儒生在品评兵法!
      只是…
      当他的目光扫过这薄子,一看之下,脸色就变了。
      边防之外的人的确无从谈及边防…
      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赫然,第一页记载的便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说到底就是改变华夏兵马那宽衣博带长袖的服饰,改穿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装。
      如此便方便于骑射…
      其中更是讲到,赵武灵王即位之初,赵国正处于衰败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
      赵国眼看着被别国兼并。
      特别是赵国在地理位置上,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他们常以骑兵进犯赵国边境。
      为了改变…
      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
      ——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
      ——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
      他便感慨“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
      于是,赵武灵王决定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遂推行此“胡服骑射”的主张!
      这是…
      当看到这里时,公孙瓒的心头有些触动。
      柳羽的这个想法,他曾经也想过…
      之所以汉人面对胡人的劫掠无能为力,说到底不是汉人的骑兵不行,而是汉人的骑射不行!
      汉人的骑兵不擅长骑射,故而可以被胡人反复拉扯…
      这在平原战中至关重要。
      而今日的大汉面对的胡虏劫掠的问题,不正是昔日的赵武灵王面对过的么?
      “好一个胡服骑射!”
      公孙瓒一声感慨…
      可紧接着,他的脑中又生出了一些质疑。
      这不对呀,骑射的前提不是“射”而是“骑”,能在马背上射稳,射准…这本就是一件极其困难之事!
      何况,还是面对自幼在马背上长大的乌桓人!
      胡服骑射的理想是好,但现实…还是有些骨干。
      带着这样的疑问,公孙瓒继续往下看。
      可恰恰是下面这一段…
      阐述的,便是如何解决汉人不擅长“骑术”这个“老大难”的问题!
      …
      …

第一百六十九章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