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41章 冯老的鉴定结果[1/2页]

古玩之金瞳鉴宝 捡漏不捡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现在的沈愈表面侃侃而谈,心里却着实有些纳闷。
      这尊唐三彩马从工艺上讲可说无可挑剔。
      胎体线条流畅,雕刻自然传神,彩绘栩栩如生。
      无论是马儿的面目表情还是身体姿势,以及细微的侧耳倾听,塑造的可说无可挑剔。
      与旧货市场那些线条生硬,表情呆滞,一看就是地摊货的仿品比起来,就算是让不懂鉴赏唐三彩的人来看,也能马上分清哪个好,那个坏。
      但是疑点也有不少。
      相比于瓷器,唐三彩只是看起来有些粗糙,但质地其实是非常细腻的。
      总结起来,艳、亮、透、流,似玉非玉胜似玉。
      而桌上这尊三彩马的手感稍有些粗糙,跟那种新出窑的陶器很是相像。
      众所周知,唐三彩在唐代是达官显贵陪葬用的,纵然唐三彩不会轻易褪色,但一千多年来土埋水淹的肯定会伤些釉色。
      而面前这尊唐三彩马,品相保存的实在是太好了。
      说白了,就是太新了。
      新的有些假。
      完全少了那种因为岁月侵蚀而显露出的自然沧桑感。
      并且露胎处一点风化现象也没有。
      细看开片,也没有圈里人说的“土绣银斑”。
      让沈愈更弄不明白的是,这尊三彩马新是新,但并没有现代仿制品的那种贼光,这一点,沈愈真是想不明白。
      大脑快速运转,沈愈方才记起一件事。
      记得之前在宝玉轩,有一位老鉴定师傅说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唐三彩名气大升后,有大量三彩仿制品出来,其中不乏精品。
      唐三彩的制造工艺,比如如何选料,怎样碾磨淘洗,又怎样拉胚塑型,对接修坯,抛光烧制,以及怎样上釉等等大部分都是在那时候总结出来的。
      若是算起来,那时候仿造的精品唐三彩也有近百年时光。
      如此长的时间,完全可以让这尊三彩马釉面火光自然褪去,看起来很是柔和温润,这样就说的过去了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沈愈默念了一声鉴宝。
      刹那间,一道宝光在三彩马上方凝聚而出。
      宝光长度很短,只有一寸不到,勉强算是浅蓝色。
      光团大小则是与珍珠差不多。
      “原来真是民国仿。”
      得到了自己的答案,沈愈再次点了点头。
      宋佳佳作为主持人自然懂得察言观色,马上用充满磁性的声音问道:“沈老师,不知道您的鉴定结果

第241章 冯老的鉴定结果[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