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 197 章 初试学吏[2/2页]

[三国]香草门庭 青山见晓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p;  不过哪有那么多特殊人才,连最简单的规则都听不明白,也写不出什么高妙的东西。
      公务员又不是科学家,科学家要的就是脑回路不同凡人,公务员则一定要能理解普通人才行。
      最后取中三百二十,一百名学吏,二百二十名胥吏,看着不少,等计算着往各县里一撒,就完全看不出来了。
      “叔祖,这五份文卷拿出去张贴,该如何排序?”荀缉叠起五张卷问道。
      两种试卷各取前五名,算作五魁首,放榜时要张贴出去。
      高强度熬夜工作两天,思维有点迟钝,荀柔想了想才道,“按笔画数来,不分优劣了。”
      两边的头五名,都是有一两个位子能定下,其他就有些犹疑,硬分个上下,再引得争议,还不如不分。
      这次考试五百份卷中他看到几个熟悉的名字,头一个就是徐庶。
      看见这个名字时,他一阵恍惚。
      《三国演义》中徐庶篇幅并不算多,但短短一两章却给人留下深刻记忆。
      他看过刀光剑影,听过鼓角争鸣,走过黄尘古道,见过烽火边城,再见到曾经熟悉的姓名,滋味真是别提了。
      除了上辈子的“熟人”,还有几位是这辈子或认识,或听说过。
      石韬,石广元,颍川老乡,比他大几岁,当初也是少年捷才,在各种宴会上有过数面之缘
      和洽,和阳士,汝南人,灵帝时举孝廉,曾受大将军何进征辟,不至。
      裴潜,裴文行,河东闻喜人,其父曾为灵帝尚书令,只是家族败落,在河东影响力远不如卫氏。
      所有考中的胥吏,包括石韬、裴潜,荀柔宴请一餐,勉励一番,就遣往各处去,秋收后收赋税,前面等他们的事情多着。
      学吏包括徐庶、和洽,则留下来,再将身边的文吏选出一半加入名单,荀柔先给他们作一次岗前培训。
      “有汉以来,朝廷早设有庠序之教,孝武皇帝时最盛,至本朝则逐渐废弛,其中缘故非只一端,今日提及此事,也并非为了追根究底,而是希望诸位明白,今设学吏一门,是要诸位排除万难,让乡间百姓开蒙启智。”
      头三天是律法速成班,接着每人发上一沓纸,上面是相同的二十四字。
      从数字起始,一二三到百千万,吾、汝、某、家、国、父、母、有、无、好、坏,荀柔当初从少府借的木雕工匠,今年一年所有功夫,就雕印这二十四字了。
      要让为生活精疲力乏的人们,愿意打起精神来学习,那必须所学既不高深,又能有用。
      于是荀柔舍弃了在常山郡改编的三字经,改了更基础的单字。
      这些字,即使完全大字不识一个的人,也都在生活中见过,开始学起来就不会觉得深难。
      “知家国,则知忠义,知父母,则孝义,实物俱可以图象之,识得数字、有、无、好、坏,就能记账,不易受商贩所骗,再学会名字,地方,就能简单书信来往。”
      “若能记账、书信,之后便不愁百姓不愿学,故今岁之始尤为重要。”
      所以——
      “《说文解字》曰,国者,邦也。《周礼》有云——”
      “等一等。”
      周围众人一起露出同情之色。
      站在众人之前讲解的年轻文吏一顿,在观看了之昨天所有试讲者的凄惨下场,他看向突然插话的太尉,眼神中已露出隐隐畏惧和祈求。
      “邦又为何物?”荀柔仿佛并未看到对方请求的目光,像个捣乱课堂的坏学生,问完还冲年轻文吏勾勾嘴角。
      他的文化教育是亲爹一对一亲自教学,水平可以说不错,所以知道《说文解字》里国、邦两个字的解释是完美闭环——国,邦也;邦,国也。
      说了当没说,没说当说了。
      文吏显然也知道,嘴唇颤抖,好一会儿才抖出,“邦...邦者,亦封也。”
      不错啊,还能背《释名》,真是很不忍心为难他呢,荀柔摇摇头,“封者,当作何解?又有今者四境之内,非封之地,不算国吗?”
      文吏蚌住了。
      知道这些士子会出问题,荀柔专门安排了每人试讲一字。
      昨天他玩找茬乐了一天,这看来还没悟啊。
      他打了个呵欠,太尉之职当然不会只有培训文吏,他晚上回去看文书,白天这些反倒算休息——做一个吹毛求疵的甲方,简直是快乐。
      “国者,域也,执干戈所卫之地,如此解释,太尉以为如何?”
      粗衣短褐的青年起身,拱了拱手。
      终于有人说道点上,荀柔精神一振,一看竟是徐庶。
      这个答案基本已经合格,但他还是追问,“何为干戈?”
      “干为盾,戈为兵器,平头之戟。”青年毫不犹豫道。
      “何为卫(?)。”
      “卫(?)者,执兵以向四方,以对外辱。”青年想了一想回答。
      这次解释时,他选择了更为简单通俗用词。
      “徐元直?”荀柔站起身。
      “在。”青年抱拳一礼。
      “从今起,学吏以君为长,细研字解,以通俗易懂为要。”
      “谨授命!”
      原本要是没有人合格,荀柔准备将所有人为难一遍,将这些读书人傲气打掉,再给他们提示,不过有人悟出来,当然就不用再让他多费功夫。
      【(光熙二年),七月,(荀柔)慰镇三辅及河东,辄见二千石、长吏、官属、佐史,考察黜陟,诛阿枉不平者五十又二人,并令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是岁,关中田亩丰稔,试吏取三百余人,置学吏,以教化四民。
      十一月,袁绍进兵河内,南匈奴南寇上郡。】

第 197 章 初试学吏[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