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或许吧。”朱由检笑着说道。
      “公子莫要觉得我说的不对,你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你的背后势力足以支持你这么做。
      但是若是你脱下锦衣,换上带补丁的麻布。
      到那时,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欢迎那敢说真话的人。”教书先生说的到。
      在他看来,当前的人和陛下一样,太直了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背景。
      因为背景的存在,他们没有被社会毒打过。
      不然也不会如此。
      “人不轻狂,枉少年。你我意见不同,是因为你我经历不同。
      圆滑没有错,但对圆滑对于国家尤其是像大明这样的大国老说是弊大于利的。
      国家需要底线,让上面的人不至于变成禽兽。
      百姓需要底线,不然这个国家只会变成人吃人的社会。
      你没有见过,数万灾民都快饿死了,朝廷的赈灾银落到实处的确百不存一。你没有见过敌人都杀过了,朝廷的官员不思考怎么帮助国家度过危机,反而竭尽所能的干点那些能打的,从而争取早日做亡国奴。
      这就是大明几百年的处世之道的结果。”
      朱由检说到。
      每个国家在向前走的时候,总会遇到总总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既得利益者们宁愿做亡国奴,也要干掉那些提出,并且想要解决问题的人。
      就好比众所周知的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于是,便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但是商鞅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
      第一阶段舌战群儒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
      于是,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第393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