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一十七章 旧居(下)[1/2页]

免疫人生 成石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呆立了一会儿,老者身体一晃,脚下一个趔趄,险些跌倒,得亏身边的李恺及时搀扶。
      “华夏今时不同往日,有些事情已经过去了,没什么可担心的,毕竟无论姓炎还是姓黄,两岸人都是共同的祖先,分久必合,最终必将重新走到一起。继往开来,一切要往前看,只要是实心实意的想为华夏发展添把力,华夏都会铭记在心并且由衷感谢他。”李恺轻声说道。
      老者点点头。
      “你是怎么知道‘陈继财这个名字的?伴山屯,应该没有人听说过。”
      “请您移步,我带您去欣赏一些老物件儿。”
      于是李恺带着老者走向了前院儿,穿过垂花门向西拐,又越过一个月亮门儿,来到倒座房最西边那间屋子。这里面放着改建修复时剩余的砖瓦材料。
      青色的砖瓦码的很是整齐,墙角处还有一些替换下来的旧砖瓦。
      塔读免费站
      李恺搬搬抬抬,先从旧砖瓦里翻出几块花岗岩碎片。用脚在地上拼凑起来,很快得出黑底儿白字的“陈宅”,但只是个轮廓,并不完整,缺不少碎片,而且字面上斑斑驳驳,明显是被钝器敲击过的痕迹。
      “这是院子原本的门头,改造时换了新的。改造前就已经碎了,不过当时是镶嵌在墙壁里的,所以并没脱落多少。听村里的老人说,土改时乡亲们用铁锹镐头砸,也只是掉落一些碎渣儿。”
      李恺又从墙角拽过来一块儿木牌,并捡起抹布在上面擦拭了一番,“这是在东耳房的角落里发现的,年代太久远,上面的字迹已经无法辨认。这块儿门匾也算幸运,躲过了土改分浮财,又躲过了大运动的打砸,扔在潮湿的角落里几十年,愣是没有腐朽,也没被谁捡去当柴火烧。”
      “这不是门匾,当初是挂在书橱旁边的墙上装饰用的,材质是黄花梨木的,上面的四个字,写的是‘心怡小筑。东耳房当年是书房。”老者的声音有些哽咽。
      李恺继续翻找,最后在另一边儿的墙角找出来一块还算完整的青砖,很厚很重,透着古朴的颜色。砖的侧面,幼稚而笨拙的手法刻着图案,两个小孩儿手牵着手。左边的小孩儿稍高一些,旁边刻着三个字,“陈继富”,右边的小孩儿略矮一些,旁边也刻着三个字,“陈继财”。
      看到这块砖,老者再也压抑不住了,蹲下身颤抖着双手用抹布费力地擦拭,大滴的眼泪落在青砖上,让砖色青的更加鲜明。
      嘴里喃喃的念叨着:“大哥……呜呜……大哥……”
      不用再试探了,李恺现在有十成的把握确定,眼前的老者,就是百福爷提到的,当年陈家养在城里的二少爷陈继财。
      “爷爷……爷爷……您怎么了……”外面的陈乔洛和乔娜听到动静也跑了进来。刚才她俩嫌弃这屋里面淌土冒烟的,不愿意跟着。
      老者对孙女不停地摆手,嘴唇不停地哆嗦,却说不出话来。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告在线免。费阅读!
      老者拒绝了李恺要将他搀扶出房间的动作,拽过来一块儿青砖,守着那堆替换下来的残砖断瓦坐下。
      李恺也搬来一块残砖陪坐在一旁。
      “陈家一直是人丁薄弱,甚至是几代单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也只有大哥和我两兄弟俩。当时华夏大地军阀割据,一片混乱。我父亲让张管家带着我在安城的城里生活,守着几间铺面,除了一间是自用,卖些粮食和山货,剩余几间都是租出去,倒也清闲,只是在每月月中或年节的时候,张管家会赶着马车带我回陈家老宅
      大哥陈继富将来要守家业的,所以被父亲带在身边教导,受的教育也是由家里的私塾先生教的四书五经。而我是在城里上的洋学堂,接受的是新式教育。
      我自小与大哥的关系非常要好,他凡事都让着我,有好吃的,好玩儿的也紧着我先……我想做什么事情,他也会竭尽所能的帮我,即便后来我执意要去金陵上军校,父亲不同意……也是大哥偷偷给我的盘缠,还让家里的长佣小丁一路护送我南下……”
      说着,陈继财又开始“啪嗒啪嗒”的掉眼泪,捂着嘴不停地的呜咽。
      “后来,我改名字叫陈忠达,考上了金陵的‘黄埔军校。不久,抗瀛战争爆发,军校迁出金陵,搬到了巴川的铜梁。一九三八年

第三百一十七章 旧居(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