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十三章科举变革[2/2页]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与之相比,唐朝靠作诗选官更不靠谱。
      人家辛苦寒窗数十年,哪怕是所谓的小镇做题家,但会挥洒的汗水却难以计量。
      形式不变,对于内容却可以变更一些。
      例如,首重策论而轻八股。
      “科举之弊,非在会试,亦或者乡试,而是在县试门槛。”
      对于科举,阎崇信是看得最清楚的。
      内阁三人之中,赵舒是举人出身,张慎言是进士,只有他是秀才,再加上年纪最轻,所以说话总是没有底气。
      但此时,他双眸明亮,说的话掷地有声:
      “陛下,朝廷规矩,百姓若是想参与县试,这个秀才的第一关,则必须要有廪生作保,才可进考。”
      “而某些地方,廪生与士绅结为私情,互为担保,而对寒门冷户拒保,以至于秀才名额被限制。”
      穷秀才,穷秀才,叫是这样叫,但在封建时代,每两三年一考,一县的名额不过几十人。
      其稀缺程度可见一斑。
      而秀才又影响举人,所以那些士绅们就勾结廪生,互相作保,人为的限制参考,从而让秀才成为他们的囊中之物。
      关键在于,这种陋习,还符合规矩。
      “你的意思?”
      “废除廪生作保制。”阎崇信沉声道:
      “至少绍武元年以来,陛下废除贱籍,作保制本就不合时宜,何故又再施行?”
      “可祖上作奸犯科之辈,也不得参与考试,所以担保还是要有的。”
      张慎言建议道:“不如由廪生作保,改为由秀才担保即可。”
      “此换汤不换药,一应有人担保,自然免不了被利用。”
      阎崇信深恶痛绝道。
      “若无人担保,怕是容易坏了规矩。”
      “由里、县作证,足以证明其人,秀才担保不过是画蛇添足罢了。”
      两人难得的争吵起来,言语来往激烈。
      “好了!”
      皇帝直接制止了二人,思量再三,道:
      “参与县试的担保,定然会给予某些人捞钱的机会,尤其是廪生。”
      “既然如此,那就由两名廪生担保,变更为一名秀才担保,无论是增生,还是附生,都足以证明其人。”
      秀才其实也分为三六九等,并不是说考上了秀才,就能衣食无忧,终身享福。
      所谓的廪生,即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又称廪膳生。
      县学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廪生名义,发廪饩银四两,日子可谓是滋润。
      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
      一县廪生或许只有寥寥数人,但秀才却有数百人之多,足以杜绝所谓的家族秀才了。
      “陛下圣明。”
      几人恭敬地拱手。
      “如今国家百废待兴,绥远、甘肃官吏稀缺,抡才大典正当其时。”
      朱谊汐心思百转,忽然,他又问道:“对了,朝廷对于士绅的优免钱粮是怎么个章程?”

第十三章科举变革[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