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章钱财困境[2/2页]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稻田十存二三,百姓们乐意种植这些经济作物。
      当然除了利益动人心外,另一??因素则是多年来江南的重税政策,让百姓们趋向于此,才能负担得起沉重的赋税。
      如今绍武朝新政,虽然依旧是三等田赋最高的三分银,但却给江南卸去了重担。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江南地区也更富饶了。
      在张祺的探究着,对于江南的富裕有了更深的认知。
      仅仅从衣着打扮上,就让人印象深刻。
      道路上,行人衣衫虽然多为破旧,但好歹都有遮体之衣,布鞋踩踏,十来个人中就有一个衣裳得体的,胖子更是可以数出来
      田地中,水牛有所见闻,各种铁器更是众多。
      往村里走去,一座祠堂印入眼帘,耳边传来了朗朗读书声,配合着不远处的哗哗流水,让人沉浸其中。
      “衣物自织,吃食不缺,河塘颇多,鱼肥菜青,其地一年两熟,农闲时更是来往于城池干短工,江南何来不富?”
      感慨中,他倒是问了棉价。
      棉价从每斤百文,涨到了一百二十文,而棉布却本每匹(三丈二尺)价格却从三百五十文,跌到了三百文。
      “从江南进棉花,在天津府纺出来,再来江南卖,倒逼棉布降价。”
      琢磨了一会儿,张祺就想明白了。
      而市面上的商人们却不明白,因为按照常理来说,成本升高了,棉布应该涨价,谁料却在下跌。
      不过,由于长江水运,让湖广的粮食畅通入江南,海运则又让两广的粮食涌入,江南的粮价已跌至每斗八十文。
      如此一来让百姓们更乐意种棉花,而不是水稻。
      张祺耐不住运河太久,依旧是海船北上。
      而因为海运的畅通,人们习以为常,也不再太过于恐惧,倒是催生了客船。
      客船们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一如当年的走镖。
      商人们将货仓改为小房,中房,大房,一次性接纳数十人,船资十块、十五,五十不等。
      由于不用去竞争激烈的货运,时间还快,客运来回一趟能赚数百块银圆,比货运强太多。
      等张祺抵达天津府,就被簇拥着入了酒楼,被接风洗尘。
      一通吃喝,心情也就放松下来。
      “员外,你是不知,这天津府如今利处最大的,就是纺织场,百步一家,机杼声连成一片,那叫一个热闹……”
      “但现如今,就是干的人最多的,这一行也就更难咯!”
      某个大肚便便的商贾,操持着山西口音,抱怨起来。
      “这是为何?”张祺愣了:“天下百姓千千万,就算是你们造的布帛再多,也能卖得出去。”
      “再不济还有朝鲜,日本,安南,琉球,也能转卖啊!”
      “不瞒您说,棉价涨了,到底还是能买上,但机杼再好,也得有人干不是?”
      商人苦笑道:“我买了一百台机子,每月三块银圆,三块啊,都招不到人。”
      “人呢?”
      “天津府的人,都被那群人签了契,咱有机子就是没人。”

第四章钱财困境[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