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五十二章立规矩[1/2页]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作为太子,朱存渠在辽东实习期间,是必须十天一信,让皇帝知道自己干嘛,做了什么。
      主动汇报,就是为了能够在皇帝心中留下印象,不至于长期逗留沉阳而被遗忘。
      有时候,朱存渠也是愤愤不平。
      大明三百载,从未有过像他一样憋屈的太子。
      三百来字述说结束后,他才缓了口气。
      打开从北京来的皇帝私信,其言语:
      辽东等地盛产玉米,小麦粮食等,供应京城两三百万石,但却只能温饱……
      “甘蔗可乎?茶可乎?棉花可乎?尔在民间,要一一探问,深解民情,农富则民安,大明江山自然就千秋万载了……”
      看完书信,他脚下的碳炉都有些凉了。
      父皇这是与他感同身受,想到一块去了。
      他立马将刚才书写的信揉成一团,重新摊开纸,斟酌起来。
      “罢了,明日去探访一番,整日里待在官衙之中,哪有什么思路?”
      “爷,母后来信,让咱们过年回去。”
      太子妃过来,说服地走过来,低声道。
      “也行。”朱存渠心中一动。
      他忽然想起,自己之前碰到一个乡间野医,人家言语在北地,天寒地冻的影响生育。
      尤其是南人北上,水土不服。
      回趟北京,兴许就能种上。
      “你收拾一番,过两日咱们就回京城。”
      朱存渠握了下其玉手,吩咐起来。
      夜间,其宿妾室刘氏。
      思量着辽东的农事,他一大早就去往民间,察农事之利。
      “喝了吧!”
      太子妃端坐着,柔声细语道。
      “是!”轻应一声,刘氏望着着黄黑色的汤,不由得捏着鼻子灌下。
      “放心,我体谅妹妹,已经加了白糖了。”
      太子妃这才露出了笑容,然后拉着其手,解释道:“等再过一年半载,到时候我就放任了,妹妹到时候定然得到照顾。”
      说着,拉着其坐下,太子妃这才继续安抚道:“听说妹妹家中有一幼弟?”
      “是的。”刘氏知晓这是送好处了,低声回道:“他不爱读书,喜欢卖弄刀枪。”
      “这般,若是武秀才不好考,就去演武堂,到时候去往侍卫司,还是从军,都是极为方便的。”
      刘氏心头一惊,演武堂是勋贵和军中武官进修之地,普通的武进士也要入内。
      一旦加入,虽然比不了武进士出来就是正七品的二等侍卫,但正八品的三等侍卫也是许多人可望不可求的。
      其一旦外放,在地方是巡防营营正,在京营、边军,则副队正。
      普通人家根本就无法企及,但对于太子妃来说,不过是随手之间。
      去除太子妃的身份,其还是东昌侯曾英之女,属于顶尖的权贵身份,演武堂的一个名额算什么?
      “谢娘娘恩典。”
      “在宫外,叫我夫人吧!”
      太子妃轻笑道。
      待刘氏出去,太子妃才叹了口气。
      “太子成婚近两载,要是还无所出,怕是母后都饶不了我了……”
      “您是说这次回京?”
      一旁伺候的老宫女眉头一蹙:“娘娘,您是说兴师问罪?”
      “自然如此。”
      太子妃双目无神道:“东厂在宫中的眼线那么多,父皇和母后哪里不清楚。”
      “之前还可以说是求取嫡子,如今怕是挨不过去了,太子虽然地位稳固,但子嗣却也重要。”
      “罢了罢了,待过完年,我就放任吧!”
      “娘娘,到时候又到辽东,皇后可管不着……”宫女轻声道。
      太子妃神色一动,有些犹豫。
      但最终,她还是坚定了信心:“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其实我的儿子不是长子,位置却怎么也逃不了。”
      这般,出城三十里的太子朱存渠,则来到了一处村落。
      村子并不到,只有百八十户人家,孩童不惧寒冷,在雪地里玩耍嬉戏。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座座用秸秆堆成的小山,他们是百姓冬日取暖的主要燃料
      当然了,由于辽东人口稀疏,故而残留着一些树林,足以让普通人捡拾到过动的木材。
      而不像关内,但凡是城池和村落周边,只是光秃秃的,枯草都没。
      面对路过的公子哥,村子里都很热情,招待的吃食颇为上乘。
      村长家,一锅小鸡炖蘑孤,腌咸菜,以及一壶酒。
      “这是上好的玉米酒。”
      村长笑着上了炕,指着黄澄澄的酒水道:“城里的人都喜欢喝米酒,咱们乡下只能玉米来酿酒,味道也还行。”
      朱存渠饮了一口,味道粗劣,自然比不上精粮酿的酒水。
      但对于乡间来说,这农家腊酒,再浑浊也是极好的,毕竟不要钱。
      “老丈,咱们村里除了种玉米,还种什么?”
      “像那地瓜(番薯)也种,麦子也种,还有些水浇地种稻米嘞,稻子价钱高——”
      老人絮叨着,喝了两口酒,就怎么也止不住。
      玉米不择地,喜温,故而在辽东种的颇多,产量也能达到三百斤左右,四百斤是顶点了。
      而乡野之所以喜欢玉米,最大的原因则是秸秆。
      其秸秆,可以作为饲料喂牛,还可以作燃料,取暖煮饭。
      无论是小麦还是稻谷,其秸秆比玉米实在是小太多了。
      “我跟你说,咱买不起牛,就弄了两头猪,平日里用一些泔水和棒子、杆子混着喂,长得肥肥壮壮的……”
      老丈得意地说着,最后非得要带朱存渠去看猪。
      朱谊渠哭笑不得。
      在辽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以至百姓们负担较轻,能够勉强温饱了,甚至可以养猪。
      这是关内百姓不可想象的。
      即使一年一收,但辽东近两百万人,能够存留大量的余粮。
      而粮食,可以酿酒。
      “关外多酿一斤酒,关内就能多一斤粮食。”
      朱存渠眼眸一亮,想到了辽东富民的方法了。
      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甚至,他想到更深一层,他可以派人开设酒场,凭借着太子的背景和人脉,赚钱岂不太容易?
      太子府的花销,虽然都是内帑一应买单,但谁都想拥有私房钱。
      这样一来无论是干什么,就会特别的方便。
      ……
      “太子爷回来了——”
      从陆路走了半个月,太子一家从辽东回到了京城。
      对于消失多日的太子,朝野上下可谓是盼之已久。
      内阁八部的高官们对于太子妃去处,自然是清楚的,但广大的中下层官吏,却是一知半解,只是知晓太子去历练了。
      如今太子刚回到爱戴他的京城,东宫就有数不清的车马停靠,诰命夫人们排成队求

第五十二章立规矩[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