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办喜事[2/2页]

国潮1980 镶黄旗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更别说,任何一道菜还都是出自行家之手,就没糊弄事儿的玩意,味道也都是呱呱叫。
     不信咱就数着看呗。
     干果是罗家大女婿出的,人家干这个是世家,过去南城有名的“崩豆丁”。
     如今已经被坛宫给聘了,成了正式职工了,每月拿着厨师长的工资,每天什么都不干,就负责制作干果。
     点心饽饽是坛宫饭庄的厨师们按照罗师傅和罗广盛教的方法烤制出来的。
     这罗氏父子人家也是有跟脚的,师承正宗满洲饽饽铺“正明斋”。
     那是过去京城烘炉局里的龙头企业,开办时间最早,品类也最全。
     当时稻香村都不带玩儿的,连饽饽铺都不是,南味食品店吧您哪,小字辈儿一个。
     而真正的大席则由口子上出身的庞师傅和丰泽园退下来的李师傅共同掌控。
     这就既保证了出菜的效率,又保证了菜肴的质量和口味。
     甚至连原料都不一般,除山珍海味,更有栗蘑、宫廷黄、京西稻这样的好东西。
     那想想看吧,这一桌席面要算不上精彩纷呈,那还有哪的酒席配得上这样的词儿呢?
     甚至除此之外,最难得的是名厨“张大勺”履行了诺言,在当天亲自下厨,为宁卫民的喜宴做出了当天的压轴大菜——三十只的“八宝葫芦鸭”。
     这道菜一上,更是惊艳全场,让所有人宾客领教到了华夏美食和宫廷珍馐的不可思议。
     敢情这道菜非比寻常,那是乾隆南巡带回来的一道源于江南的名菜啊。
     八宝葫芦鸭的"葫芦“二字谐音福禄,意味着家族兴旺。
     而制作过程比名字更讲究,对厨师技艺水平要求很高。
     在苏州等地厨师制作“八宝葫芦鸭”时多用的是小尖刀,但张大勺则擅长一把菜力打天下,用的都是大力。
     东西是他早就吩咐厨房的人按他要求准备好的,制作的时候,他只在鸭身上稍开4.5寸长小口,就能将整鸭剔骨而鸭皮无损,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八宝,即八样辅料。
     以莲子、虾仁、干贝等水产品,炒制六分熟,加入糯米帮助内馅吸收鸭肉精华。
     鸭腹内酿入馅料后,用草绳扎紧刀口,精工制成葫芦形。
     上笼蒸熟后,葫芦状鸭胚最终要过油炸上一遍。
     经过几番烹调,出锅时鸭皮金黄通透、紧绷有光泽。
     油亮酥脆的鸭皮、鲜嫩多汁的鸭肉、软糯鲜香的馅心,品尝起来呈现出咸鲜香醇的交融美味。
     要说这道菜一端上来的效果啊,怎么形容呢?
     应该差不多就跟电影《满汉全席》里钟镇涛做完灌汤黄鱼,然后用筷子打开的那种场面类似。
     看到这八宝葫芦鸭的内核,几乎没有人是不惊讶的。
     就连那些天天泡在酒席上的“贵宾”们也都小刀拉屁股——开了眼了。
     而那过去吃过这道菜的傅杰夫妇又怎么样?
     也是相当的满足,直说“这是色香味意形,全都完美,毫不走样的一道珍馐。如今能再品尝到,那是十分荣幸。”
     总之,就凭张大勺的这道菜,今儿的婚宴规格就能直追国宴的了。
     另外,俗话说“无酒不成席”,尤其办喜事更得讲究酒。
     由于“酒”与“久”谐音,人们自然为取吉利将“酒”的寓意为“久远”。
     京城人过去最常用的就是“烧黄二酒”,谓之“金酒银酒”。
     这两样,宁卫民办事的婚礼上自然也是不缺的。
     他的喜宴,烧酒用茅台,黄酒用即墨老酒。
     不过为了不招摇,不让人说嘴,喜宴上的酒水都是倒在壶里呈上去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样的好处是,不但器皿精美,与餐具成套成双,而且层次高的人仍然能喝出来,显得文雅,含蓄。
     像大部分的官场中人,几乎都是一品就品出来了。
     自然颔首含笑,欣然举杯。
     而平常人虽不识货,只知味美,却也能因此而得以心安。
     比如说扇儿胡同2号院的米师傅,就是个只喝过二锅头的主儿,直跟边大爷念叨。
     “瞧瞧,这老康可是真够精明的啊。一瓶老白足够分出两三壶的,别看这么多桌子,其实用不了几瓶啊。这手高明啊,我要是有儿子啊,我也得这么办。难怪这老家伙有钱呢,还真是个生意人,真会省啊。”
     边大爷还是比较公道的。“看你说的,这喝完了人家还给你续呢。再说这酒多好啊,怎么也得三块的好酒,人家抠吗?尽量少些浪费也是应该的。还有那些红的、啤酒和汽水哪样你没喝啊?这些就便宜啊?”
     确实,今儿还不独只有烧酒和黄酒,葡萄酒白的红的全有,还有那早早用人工冰湃好的桂花陈和“五星啤酒”、“北极熊”汽水,也被人连同铁皮桶一起摆在了旁边的油桌上。
     那是一应俱全啊,主打就是一个周到,得照顾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宾客各种不同的需求。
     除此以外,在饮食方面还有一份令所有宾客都意想不到的贴心回礼呢。
     要知道,宁卫民今天的婚礼,一旦有来宾告辞,必有回礼一份,以做答谢。
     诸如喜烟、喜糖,料器、首饰、同心结这样的工艺品,反正不会让客人们空手而归。
     然而在所有的回礼中,还附赠什锦蒸食一份,这更是属于特立独行之举。
     回礼的蒸食以包子为主,这是考量到酒足饭饱宾客归家后,多半会因为疲倦不爱动弹。
     有了包子,一旦饿了,他们便不用再开火,直接可以用包子来垫饥。
     而特别之处是在于包子馅儿可是市面饭馆没有的。
     例如:鸡鸭口蘑丁馅,海参干贝玉兰片馅,黄鳝馅,青蛤馅,白花藕馅,奶汁芋头馅,茉莉茶叶虾仁馅,诚是独出心裁。
     所有包子都是江念芸亲自选料拌馅,而且最后上屉出锅,还需要江念芸亲自眼看后,方才能打入蒲包和纸盒作为礼物送出。
     老太太对发面的成色要求很高,用碱必须适中,不得稍有黄色或黄办才算体面。
     要说起来,其实这是当年京城首富马家办事时候的创举,结果倒是让客居于此的江念芸看在眼里,今天学着给挪用了。
     这应该也算是一种传承,也是适得其所吧。
     毕竟以今天宁卫民的资产,早就当得起京城新一代的首富了。
    喜欢。
  

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办喜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