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 12 章 第十二章[2/2页]

跟我不容易 春风来袭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睛。
      白花花的松花银,漂亮极了!看着那一箱银子,郭后虞眼睛里,都发出了光芒。郭后虞本想叫了存悠来一起看看这银子,但想到营里,兄弟们,有了这银子,兄弟们更能过个好年呢!
      郭后虞拿了一锭银子,握在手中,其余的让常随收好,抬到营中,因不久前才发了饷银,这会儿,有了额外的年节赏,兄弟们脸上都洋溢着高兴,脸上带光,走路带风,十分畅快!
      夜里,郭后虞将自己藏在袖袋中的银子,给了存悠,“过年的喜钱!”存悠乐呵呵的收了,见到存悠收起银子时,财迷的样子,郭后虞觉得,存悠憨得格外可爱!
      郭后虞摸了摸存悠的头发,许是得了赏银,存悠十分温顺,任郭后虞索取。
      定下亲事后,刺史府二公子郭后进亲自去王府送节礼,王家二姑娘看着温婉端庄,不知为何,此刻,二公子郭后进看着曾与大哥定亲的女子,含情脉脉的看着自己,心里除却一丝赢过大哥后的得意,竟对这王府二姑娘,没有一丝男女之情,郭后进心里复杂,或许是惦记归惦记,实则,他并不喜欢王府二姑娘这等火速转找夫君的行为。白头偕老,这样的人,只能共富贵,不同共患难。
      郭后进转而宽慰自己,能有什么灾难,要一起患难,许是处得时日短,婚后也能和谐顺美。
      过节都忙,忙着做吃食,忙着亲戚走动。
      存悠过年得了两日假,收拾好东西,便回了家,哥哥书院也给了十日年假,存悠见着哥哥,笑嘻嘻的凑过去,拉着哥哥问东问西。
      第二日,父亲也回来了,存悠看着父亲经历此遭,似乎苍老了许多,额头的发白,爬满了鬓角,看着一家人团圆,心里十分高兴,还有什么,比一家人在一起,更重要!
      自古言,有得必有失,存悠不禁在心里庆幸,幸亏,遇到公子,帮了自家一把,不然,家中不定怎么个情景。
      父亲知道了,自己卖身三年为婢一事,长长的叹了口气,为此,十分自责。夜里,跟存悠母亲仔细交代,让存悠母亲叮嘱存悠,万万要洁身自好
      存悠母亲心里藏不住事,听夫君这样说,才意识到,自家好似从来没有叮嘱过存悠这些事,女儿去的那户人家,听闻是不错,便如实跟存悠爹爹说了,能允许回家探亲,存悠父亲倒是放心了不好,只是,将存悠带了的月银硬是还给了存悠,“你在外头,手里没有银钱不行,别委屈了自己。”
      在家中,两日很快过去,存悠雇了驴车,到了城门后,徒步去了府里。
      因父亲不放心,远远的跟着存悠一道来了,守门的卫兵,满脸肃然,倒是正气的很,从外头看着,这府中,是个规矩人家,这让存悠父亲放心些。
      郭后虞忙得脚不沾地,回府的时间很少,差不多每日都到了子时,郭后虞不知道哪来的精力,即便这么晚归府,也要拉着存悠胡闹一通。
      转眼到了年节。
      除夕的夜里,鱼鳞营中氛围欢快,放了不少鞭炮,炮声阵阵,郭后虞望着夜色,陷入沉思,存悠本在郭后虞身边伺候守岁,公子静坐不语,存悠不好喧哗,没多久,靠着小几睡了过去。
      屋里炭火渐渐灭了,平日添炭火的事,都是存悠做,眼下,她睡得熟,熄灭了火,也无人察觉。
      郭后虞静坐了半晌功夫,忽而一道冷风吹来,才发现,火盆里的炭火熄灭了,看着存悠下意识的缩紧了身子,怕他冻着,郭后虞平日尊贵无双的手,拿着火钳,往里头添了炭火。
      郭后虞在想,日后的路,该如何走,这炭石矿,一旦被人发现,必有人觊觎,他现在可谓无权无势,拿什么保下这个炭石矿!
      这个冬日已经过了大半,开春后,炭石的销量便会减下来了,只能等来年,这大半年,藏着掖着,终究不是办法。
      郭后虞思来想去,他该向谁投诚,才能留个可靠的后路,二皇子此人心胸狭窄,且他们二人结下梁子,郭后虞被贬来此地,都是二皇子的功劳,呵呵,圣上如今身体不大好,二皇子这是,急了眼,收服不了的人,都想办法打发了,呵呵,你想登大位,偏不如你愿。
      郭后虞在想,怎样投诚,才能看起来,不那么明显,该投谁?想了半夜,也没想出来,只是,有个念头,忽然浮现,求人不如求己,他为何不能自己闯出一番天地?
      郭后虞开始整理自己的身价,骤然发现,自己原来还算个有钱人,虽没甚权势,但此地离京甚远,地方官员到底顾及自己乃京官外放,如今靠着这个炭石矿,便能喂饱地方官员,倒也方便。
      此地的县令也希望郭后虞能多留此地几年,他出手大方,行事不拘小节,看着年纪不大,但做事稳重,不会惹麻烦的财神爷,他当然格外行些方便。
      听闻郭后虞有意买下万山附近四个村子,县令出面,给了惠民安置法子,每个人头五亩地,不收银子,因着这五亩地,村民们乐得搬家。这地方贫瘠,早就有人起了迁走的心思。
      村民们得了好处,让他们年后搬出来,搬去四十里外的镇上,那地方人烟稀少,合了村子,人多了,倒更适合扎根。县令一举两得,在百姓处,也得了为百姓谋福的好名声。

第 12 章 第十二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