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为什么进士(考诗赋、策论)比明经以及其他所有科目更牛X,更受尊重?那是因为进士科考试难度大,录取人数少,对考生的临场发挥要求更高,更能够考出水平,考出才学。明经科主要是考察背诵与默写,就连现在高考中,有一个题叫做理解性默写,这种题型都比明经科考试的难度大,因为当时,也就考个上句接下句,没有什么新意,不像这进士科考试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样才充其量算是入门,想成为高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诚然,付出和回报是成正相关关系的(这样说比起成正比更严谨些)。进士出身,比起明经出身实在是要好很多,也更加受人尊重。明经出身,能做到七品的县处级就阿弥陀佛了,实际上很多人都去做了教授(可不是现在的教授,只是个九品小官而已,相当于某县的教育局局长),进士出身,混到正国级、副国级(宰相、副宰相,正式的官称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当然也包括枢密使,枢密副使)大有人在。想做到省部级(宋代路一级的转运使、安抚使,以及中央的六部尚书、侍郎),那么,一般来说,非进士不可。
大宋真的是太看重科班出身了,甚至一度引发一小部分人的不爽,注意,仅仅只是一小部分,这部分人往往是通过恩荫的方式当了官。这些人,当官很容易,但是当大官很难很难,其实他们之中有些人文化水平也不低,只是不愿意寒窗苦读罢了。这一类人的代表人物是太平宰相晏殊的儿子晏几道,凭借父亲的关系步入仕途,但是终生沉沦下僚,吃尽苦中苦,也没有成为人上人
有科举的地方就有考生,有考生的地方就有学渣和学霸,之前读六神磊磊的《读唐诗》,发现:在唐代的诗人里,要是搞一个“差生班”,估计会有很多人,阵容强大到超乎你的想象,比如————杜甫、孟浩然、孟郊、罗隐等等等等等等。
但是,在宋代找差生,也能找出很多,只不过,差生们往往都是无名之辈,我寻寻觅觅,找符合条件的人(有名的差生),最终,只是找到了一个人:柳永同学。
有些人总是不认同自己是学渣,比较典型的一个人是柳永。可是,同时代有很多比他差了一大截子的人往往考的比他好,中进士比他早。柳永好几次科考都自我感觉良好,但每次都落榜,属于名落孙山之外的人。
但往往所有人都逃不出这样一句话:你自认为你行没有用,需要你实际上行,但仅仅如此还不行,需要有人说你行,但仅仅如此还不行,说你行的人他得行,但仅仅如此还不行,你要身体行,活到你出人头地的日子。然而柳永,却将个性发挥到极致,尽管如此,他还是不得不向现实的游戏规则低头。
大宋的学渣和考霸(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