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34章 如何封赏???[1/2页]

水浒之祝王朝 痴客而已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大宋宣和元年,冬至。
      淮西之战于落下帷幕,王庆麾下军师刘敏、大将酆泰携庐州城五万余将士开城献降,贼首王庆在献城前率领些许残兵逃脱,不知所踪。
      战事结束,而战争的结果也因为祝彪的奏捷文书传遍天下,对于这个结果,南边的方腊既是震惊又不得不提高警惕,而北边的大宋朝廷纵一时间也议论汹汹。
      朝堂上的关注点自然在怎么论定祝彪的功劳,以及怎么和这个新崛起的、甚至已经表露出来不听从大宋朝廷命令之苗头的年轻将领相处。
      而朝堂外百姓万民的关注点,自然更在那些因为口口相传而越来越神的诸多传言上。
      什么泰山君乃是三头六臂的武曲星下凡,什么其麾下的将士都是天兵天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当然百姓议论纷纷,不代表着大宋的皇帝赵佶,也会因为自己的麾下出现了一个年轻有为的将领而感到兴奋。
      相反,赵佶很头疼。
      如果说有什么比生气更为难受,那么恐怕就是已经气到没有脾气,连怒火都发不出来。
      面对从庐州发回来的战报,赵佶就只有深深的无奈。
      可以说赵佶平衡朝堂,精明算计了一辈子,没有想到到头来遇到个祝彪,对于祝彪,赵佶显得有些束手无策,他甚至没有办法叱责祝彪,还得考虑一下祝彪的功绩
      以祝彪现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就已经是京西节度使,如果继续向上的话,总不能叫童贯让位于他。
      当然这一切都取决于赵佶,但是如果赵佶没有办法给朝野群臣与大宋百姓一个合适的答案,那么赵佶的身后名恐怕也不怎么样。
      人活了大半辈子,对于好大喜功,一生追求移速最高境界的道君皇帝。遗臭万年可不是什么好事。
      想到这里,赵佶的眼睛微微抬起,看向站在大殿上的蔡京、童贯、高俅、宿元景等人:“情况你们也都了解了,都说说吧,这战功应该如何评定?”
      场间几人听言,皆是陷入短暂的沉默,祝彪与官家之间的关系他们可是心知肚明,现在不过也就只剩下最后一层薄纸一般的所谓的君臣关系。
      谁都知道在祝彪的心中恐怕早就没有了赵佶这个陛下,而在赵佶的心中,祝彪恐怕也早就被打上了乱臣贼子的标签。
      所以这一趟浑水,无论站在哪一方,大家背地里或多或少的都牵扯了进去,但是在明面上还是想要尽最大可能的撇清关系。
      作为场间最没有私心的人,宿元景当下里上前一步,硬着头皮说道:“启禀官家,祝将军收复京西、淮西,剿灭王庆的伪楚势力,可以说是一场为朝廷正名张目的大胜;因此老臣以为,对于祝将军之奖赏只能丰厚不能轻薄,并且应该尽快落实,以彰显朝廷清明、官家圣德。”
      说到这里,宿元景心中也有些无奈;之前的河东之战,祝彪对于功劳并未过多追求。
      但是这一次却不一样了,祝彪一点儿都不谦虚,直接将自己列在了功劳簿的第一位,而在祝彪的名字下面,杜??⒙?∫濉⑺锇病⒈逑椤⒘殖濉Ⅶ阗K等其麾下将领排的整整齐齐,一个不差。
      看着这一份功劳簿,赵佶觉得自己在看着一份合约

第434章 如何封赏???[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