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刘邦称帝后,分封了143个侯爵,但是这批人,没有几个得到善终的。
      朱升心里就暗自觉得朱元璋这个人可能也是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主。
      正是因为朱升心思细密,他是第一个下决心离开朱元璋的。
      在洪武二年,即1369年,朱升就向皇帝请辞了。
      按理说啊,朱升功劳很高,还救过朱元璋,用不上这么急着离开。
      但是朱升是真正聪明的人,本来追随朱元璋抗元,也是他自己的毕生理想,理想达到了,完成了抱负,其他荣华富贵反而不是重要的了!
      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朱升刚开始为朱元璋工作的时间是公元1357年,当时朱升都50多岁了,然后跟随朱元璋走南闯北打天下,12年时间,屡出奇谋,屡立奇功
      到了公元1368年,明朝立国,朱升已经60多岁了,这个时候告老还乡,没有太多值得怀疑的地方!
      朱升辞官理由够充分的了!
      朱元璋想以爵位挽留朱升,还对朱升说,这位爵位可以世袭。
      但是朱升早已看透了这个皇帝的本质,就说“臣后人福薄,不敢叨天恩也”,怎么也不要。
      朱升再三请辞,终获明太祖同意,朱升在离开前,趁着朱元璋还念一点旧情的时候,就为其子向朱元璋求了一张“免死券”,明太祖一口答应下来。
      但是太祖皇帝头脑灵活啊:我答应过不杀他,没有应承过不让他死啊!
      朱升的儿子朱同作为太子朱标的一文一武的文方面的得力助手,本来是前程似锦的。
      料不到朱标心地实在太善良软弱,老劝自己老爹对不同政见的人,不要太残忍,气得明太祖向他抡椅子,虽然抡不中,但足以吓死了这个太子。
      朱标一死,明太祖只得另立孙子朱允?勺鎏?印
      此时,明太祖已年迈,整日猜疑,加上失子之痛,让他倍感折磨又时不我待;为了年幼的朱允?刹槐蛔世铣甲铀??郑??涂?记謇砭沙迹??ㄇ疤?又毂甑娜耍?紫仁悄昧酥毂甑木司死队窨?丁
      朱升的儿子朱同本来没有什么证据可以入罪,但也以“莫须有”的罪名,受蓝玉一案牵连。
      太祖皇帝这个时候,当然还记得给朱升的承诺。
      太祖皇帝没有找人杀朱同,而是让人送了一条白绫给朱同,朱同一见,当然知道圣上的意思啦!皇帝这是赐他自缢!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啊!
      朱同敢不自杀么?
      逃,未必逃得了,可能死得更惨,更可能连累家人甚至族人都受灾祸。
      这就是为什么当年朱升的学生贾仁,对自己的挚友凌家老太爷说:再能算也没用,一切都是天定,救人却不能救己。
      贾仁在其老师朱升离世后,心灰意冷,也远走不知所踪,说得好听,是云游四方,说得不好听,就是空有一身才华,郁郁不得志。
      明太祖朱元璋打江山时,身边有很多武将;江山既定,武将就闲着,这时候文官相对来讲,要忙的事情就多了。
      武将们眼看文官们很忙,自己一身清闲,心理的落差当然接受不了。
      但是建国之初,明朝要改元朝体制,恢复唐宋规制,很多工作需要文人完成,太祖皇帝自然找文官商量的机会比找武官商量的机会多,那些武将们认为明太祖重文轻武了,有武将对此甚为不满,寻找机会诋毁打击文官,这就是明初的文武之争。
      明初的时候,有一些元朝得了科举功名的读书人,并不愿意在新朝里担任官职,各种原因都有,明太祖知道了,心里自然感到很生气,觉得这些文人真是不识抬举!
      那些武将一看,机会来了!
      一位武将就对明太祖说:读书人用心歹毒,特擅讥讪,如不警觉,即受其愚弄。
      这位武将拿张士诚作例,说听到自己的门生说,张士诚原本叫张九四,后来让文人帮忙改名,就改成张士诚。
      明太祖听了后说,张士诚的名字很好啊!有什么问题?
      这位武将就说:
      门生说,在《孟子》里有写着——士,诚小人也。张士诚是被那些文人捉弄了啊!改了一个称呼自己是小人的名字!
      明太祖一听,不得了,这不是文人欺负武人不看书吗?
      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明太祖内心的自卑感,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洪武文字狱,这段期间,无数读书人因为作品中有一个字,被人错误解释而人头落地。
      明太祖的“文字狱”,是朱元璋对那些能让自己想起不堪出身的字眼,都以为别人换着法子来讥讪他。
      有一个杭州府学教授叫徐一夔,为本府做《万寿贺表》,内有这样的一句话:
      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
      普通人看了,知道这句话是颂圣赞美。
      但是明太祖看了,不是这样想的,他能从这段话里,看到“光、生、则”,觉得写的这人是“当着和尚骂秃子”!
      为什么这样说呢?
      光,不用说了,就是讥讪他曾经因为家穷,入寺做和尚,光头的经历;生,音与憎一样;则,是贼音。
      明太祖即令人将这个写这篇文章的人斩首了!
      徐一夔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因为几个字而没了命。
      但是百姓真的不知道皇帝还会对什么字作出自我联想,明太祖还因此先后颁发了三本书,来详细规定官民上奏的各种文体格式,指导文人别犯讳。
      明太祖手段的残酷,正是他内心自卑的影射;越是表现残酷,越是因为自卑。
      所以,当看到那些对我们无礼的人时,不妨绕过;不涉利益的话,也不妨饶过!
      因为,越是表现张狂的人,他们的内心其实越是自卑。
      明朝的这些历史,放在历史长河里,如过眼烟云。
      身在特务制度发达的明代,老道长和我,当然不会贸然地犯大不讳,到处去讲这些当朝故事;只是从旁引导,希望能为一个奋发向上、努力生存的家族趋吉避凶。

第83章 兴文字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