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实还未必有赵佶的天资。
      但若不是来给杨广补考,傅斯年更愿意支持杨勇继位。
      唐朝时有个对杨勇比较中肯的评价:器非上品,性是常人。若得贤明之士辅导之,足堪继嗣皇业。
      简单来说,杨勇没什么过人的才能,但他也不作,听得进去劝,还是个比较有情义的好人!
      如果隋朝真的交到他手里,凭借杨坚留下的班底,再弄出个“文景之治”也不是没可能。
      杨广见过父母,也上来给傅斯年见礼。
      傅斯年高兴地用拳头砸他肩膀:“我看看,长结实了没?”
      杨广此时的心情就比较复杂了!
      对傅斯年,他是既敬又怕,但还就是愿意跟他亲近!
      不好理解吗?类比一下就明白了。
      一个孩子小时候,家里一定有这么个角色:
      要不是小舅,要不是小叔,反正比孩子大不了多少。
      在印象中,孩子从来没收到过小舅舅给买的什么礼物,相反他还净抢孩子的零食。
      而且他还经常欺负小孩,动不动就把孩子打哭,闹也没个分寸。
      泼水玩他用盆,弹脑瓜崩他带顶针,打雪仗他团的雪球比孩子脑瓜还大……
      但是,孩子哭完了以后,下次还愿意跟他玩!
      因为跟着他好玩,刺激!
      父母不让孩子自己干的事,跟小舅就能一块儿去!
      掏鸟窝、下河摸鱼,弄好了就地生火烧烤!
      杨广也是有过这么一段经历。
      那时候杨坚已经夺取政权,但需要傅斯年留京帮着震慑不臣。
      有感于大儿子杨勇在领军方面基本帮不上忙,杨坚想让次子学学兵法。
      兄弟几个总要各有所长嘛!
      老大既然从文了,就让老二学学武,反正那孩子从小好动,身体也比老大好些。
      教授他的最好人选,当然就是义弟傅斯年了,人家已经从各方面证明了自己
      傅斯年一共教授了杨广两年左右,这期间可是把孩子折腾的够呛。
      各种稀奇古怪的训练方式,让杨广吃足了苦头。
      身体上遭罪也就算了,脑子也不得闲。
      什么鸡兔同笼、勾三股四的,按照傅斯年的说法,算术要是都算不明白,你知道手底下有多少兵、该带多少粮啊?
      每每想起傅斯年那魔鬼似的训练,杨广至今还心有余悸。
      但是如果只有苦难,杨广对傅斯年又哪还会有亲近?
      杨广的童年要比他大哥幸福的多。
      杨勇从小被教成个老实孩子,这不让那不行的,岁数不大,却整天暮气沉沉。
      杨广就不一样了,傅斯年一点不抑制他的好奇心,什么都叫他见识见识,杨广跟着他学艺,竟然感觉有无穷的乐趣。
      久别重逢,杨广儿时的记忆一股脑地涌上心头,亲昵地叫了声小叔。
      不久,杨坚的子女就都到齐了,一大家子高高兴兴吃了顿饭,全然拿傅斯年当做自家人。
      杨家也确实就缺这么个角色。
      杨坚虽然有好几个亲兄弟,但不幸的是,都不长寿。
      目前只有个三弟杨赞还健在,再过几年也会没的。
      所以杨坚的几个孩子都管傅斯年叫小叔,不用担心跟亲叔叔叫重了。

第7章 天子家宴[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