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县的常驻人口现在已经涨到三万三,来做工的民夫另有一万余人。
在京城那边自顾不暇的这段期间,小小的大石县愣是扛起了五万人的生活重担。
不要小看这五万人的数量,以现在亩产平均不到三百斤的收获,想要养活五万人,按照大夏目前的经济实力至少需要五个大石县的水土才能将将养活这么多人,还要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才行。
地有多大产,人有多大胆,这句话原本形容的是地里能种出多少粮食,人们就有多少依靠,有了依靠才能大胆做一些额外的事情,比如给家里人多做几身衣裳,甚或送孩子上学堂之类。
而现在大石县的土地根本产不出这么多粮食,可以说现在大石县五万人口几乎都是朱二夫妇两个人在养活。
这在别的县令身上是绝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但朱二有了血脉能力、有了鼠姑这个最佳贤内助,一切就都成了可能。
但这五万人,朱二也不是白养的。
去年同期还是一片干枯地的大石县河道如今不但已经拓宽挖深,一些已修葺好的河道也有了水流注入。
整个大石县渠道规则交错,水井和蓄水池遍布,上水、下水规划明显,新建的大石县住民区门前都有深深的下水沟渠,家家都有水井,水井和上水渠道相连。
大石县新建的房屋非常注重收集雨水露水,屋檐龙嘴极具匠心,也别具风格。
旧县区的住户看到新县区的房子和上下水及道路规矩,都觉得羡慕,便联名请求县令大人务必也要把旧县区也给改造了。
改造旧县区不是一日两日的事情,朱二答应下来,但明说了要先建好河道和新县区,然后才能腾出人手改造旧县区。
旧县区的人无不答应。
上下水渠的改造不止在大石县,还延伸到大石县下辖的镇、乡、村中。
如今大石县范围内虽说还是黄土和石块居多,但终于也能看到一些成片的绿色。尤其是大石县的管道两边被定距离栽种了不少树木。
树木的种类不太整齐,什么样都有,但这样反而显出了特别的情趣。
当初朱二带回来的大豆、紫苜蓿和白菜已经在大石县普及开来。
棉花也有人种植,不过是他二叔朱翰星牵头,领着一帮胡奴和昆仑奴买了大块荒地忙活,包括培育一些新的苗种。
朱二自从把上次买的胡奴和昆仑奴送到大石县就没怎么管他们,都是他二叔在接触,他请了厉天财守护他二叔,也不怕那些人害了他二叔。
“致远!”朱翰星老远就看见侄子,高兴地振臂高呼。
朱二忍不住微笑,他这位二叔来到这里后整个人就像重新活过来一般,每次见他都觉得他似乎有年轻了几岁。
瞧他现在,裤腿卷到膝盖上面,上身直接就穿了无袖的农家小褂,做事是很方便了,但看起来可真没多少原来贵公子的样儿,倒像是个乡村的泥猴儿。
当然朱翰星和真正的农人站到一起还是能看出明显的区别,厉天财他们也不可能让朱翰星在田地里真正的从早忙到晚。
“二叔,精神不错。”朱二笑着递给他二叔一个水壶。
朱翰星接过来就灌了两大口,一抹嘴,笑道:“托你的福,这地方养我。”
朱二没说“那是您想开了”之类的话,只笑着迎合:“我也这么举得,而且这里的水土也喜欢您。”
“嗯嗯,等秋收过后,田里的事可以稍微放一放了,我上次说的水车灌溉,你都让人给我安排下去了吧?”
“当然,二叔要求哪敢不从?早就安排下去。应该就快要组合安装了。”
“这事我得盯着,所有地点都得按照我要求的来,那些安装水车的地方都是我跟高石走了一个多月、算了一个多月才定下来,不能随意改动。”
“好。”
“哦,对了,还有件事。”朱翰星一拍后脑勺,“看我,都给忙忘了,阿里……就是你带来的那批昆仑奴中的一个,他前段时间找到我,送了我几颗种子,说是他家乡的圣树。他说我们对他和他的族人好,想把圣树的种子送给我们。”
“圣树?什么圣树?”
“不知道,他们的夏话现在只能说一些简单的,复杂的说不来,听他描述的意思,应该是一种能结果子的树,样子有点像枣子,据说那种果子很甜,可以当粮食,也可以榨糖汁。”
第224章 大石县现况[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