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第三题:
下列诗句与人物对应不正确的是——
a,拔山力尽乌江水,今古悠悠空浪花。(项羽)
b,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西施)
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
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
张弘文看到题目后,很快有了答案。
a、c、d的人物,都与诗词对应。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这句诗他没听过,但按照排除法,也应该选b!
……
第十五题: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句话说的伯乐,就是千里马的“贵人”,如果没有伯乐出现,千里马也会淹没于芸芸众“马”之中,虚耗宝贵年华。
古往今来,很多功成名就者,都是在关键时刻遇上______的“贵人”,加之自身的实力和努力没有辜负“贵人”所赐予的机遇,终得以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火眼金睛,脱颖而出。
b,明察秋毫,出人头地。
c,独具慧眼,崭露头角。
d,慧眼识珠,有所作为。
张弘文思索片刻后,最终选择了d!
这些选项词语,都较为相似。
但d是最为贴切的!
……
第四十五题:
97、95、92、87、()。
a,81。
b,79。
c,74。
d,66。
张弘文看到题目后,一脸茫然。
这些数字是大唐学院流传出的阿拉伯数字,目前已经普及至长安城。
不过,这道题目非增非减,他实在答不出来。
……
第四十六题:
12、14、19、29、46、()
a,62。
b,68。
c,72。
d,76。
张弘文再次茫然,对题目无可奈何。
……
随着题目越来越难。
张弘文答不出的题目,也越来越多。
最后,只剩下一道面值20分的题目。
①拟汉令百官各贡忠诚诏,永平十八年。
②拟唐从温彦博为中书令诰,贞观四年。
③拟顾尘得高产土豆以献群臣贺表,贞观四年。
张弘文耐心的审了审题。
要替永平十八年的汉朝皇帝写个诏书,号召臣子表忠心。
要替贞观四年的唐朝皇帝拟个诰,封温彦博当中书令。
要替贞观四年的大臣们,给圣上写份贺表,原因是顾尘向朝廷进献高产土豆。
这道题对一般人来说很难。
因为想要顺利答题,必须掌握诏书、诰、贺表的相关注意事项,还有兼顾文笔和内容。
不过,张弘文对诏书、诰、贺表,早就烂熟于心。
这道题目对他来说,完全是送分题!
接着,张弘文笔走龙蛇,一气呵成的答完此题。
最后,他检查了一遍试卷。
试卷内,除了数学类问题他回答不出外,其他问题基本都能进行解答。
满分100分的试卷,拿80分应该问题不大。
很快,考试时间结束。
监考官收走试卷,让众人等候通知。
如果笔试通过,则会参加过两天的面试。
众人离去时,有人面带笑意,也有人长吁短叹。
显然,试卷的难度,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
而张弘文则成竹在握,有预感能通过笔试。
……
三日后。
宣阳坊,市政大楼。
雍州长史办公室。
顾延君正在向顾尘汇报笔试情况。
“堂兄,这几日共有24000人参加考核,只有1600人通过笔试!”
闻言,顾尘微微点头。
笔试的试卷,是他亲自出的。
题目有点类似后世的公务员考试。
24000人参加考试,1600人通过笔试,相当于16:1的录取率。
这次通过笔试的比例,其实要比后世公务员比例高很多。
大唐识字率很低。
如果他再提高试卷难度,恐怕没几个人会通过。
顾尘吩咐道:“延君,明日你就通知这1600人前来参加面试,通过考核者尽快给他们安排工作!”
“是!堂兄!”
顾延君连忙应声。
突然,顾尘想起什么,又问道:“延君,此次考核,吴郡顾氏和吴郡陆氏,有多少人通过?”
“有220人通过笔试!”
顾延君如实说道。
听到这话,顾尘心中有数。
前段时间,他就通知吴郡顾氏子弟和陆氏子弟前来长安,参加考核。
身为世家子弟。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顾尘不可能对家族放任不管。
另外,吴郡顾氏和吴郡陆氏,本就诗书传家,家学渊博。
让他们到各大行政机构办公,也能人尽其才。
第41章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