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两种不同属性的证,表证自不例外,也有阴阳之分。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太阳和少阴是一体两面,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少阴病即表阴证,因体质虚衰,或老年气血俱衰,当外邪来犯时无力于邪气相争,邪气很快传里,即不能聚集大量体液于体表,故无发热,而只恶寒的病理状态。
因气血津液俱不足,故脉应指微细,精气不足,故但欲寐。阳气者,即是带有温润性质的津液。
少阴病,浮,沉,迟,数脉皆可见,因合病,并病,传变等不同而不同,但脉微细则始终可见。
单纯的少阴表证即少阴中风证,则脉微细,同时见阳微阴浮之象,反应气血渐有所复,有自愈的倾向,但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帮助正气推邪外出。
少阴病提纲,但欲寐,无热恶寒,还包括面色苍白,身冷恶寒,手足逆冷,头痛,四逆,鼻塞,流涕,喷嚏,恶寒,身痛,咽痛等,所以很多鼻炎患者不一定是外感太阳证,也要从少阴病来思考和治疗。
少阴病治则是微发汗。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很多患者全身津液虚少,体表皮肤干燥少津,也可以从少阴病来思考。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是少阴和太阴合病,表里合病,唯发其汗则表里皆治。
少阴病合并痰饮之证,或素有痰饮者出现表邪为水饮所郁而化热的少阴证时,在微发汗同时加入强壮亢奋,温化痰饮的细辛。
太阳病篇所提出的咽喉干燥,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及脉尺中迟者等情况不可发汗,其原因都是津液丧失严重,失去了体液聚集于体表欲借汗出推邪外出的病机,也即病不在表。
少阴病代表方剂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病位在表,病性为阴寒虚症,外寒内饮气分证,表阴证兼有痰饮者,凡是符合其病机的腰痛,四肢痛,嗜睡,咽痛,失音,支气管炎等都可以加减化裁使用。”
第128章 少阴病补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