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9章 胯下之辱[2/2页]

明皇子高爔传 云间士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时,整个学堂也只坐了十来个学童,年龄参差不齐,小至五六岁,大到二十许不等。
      怎么才这么点孩子来上学?那时候可没有义务教育一说,送孩子去读书,意味着家里多了一个闲人、少了一个劳动力。费钱不说,最后能够得到功名,简直比后世中彩票还难。
      有学者统计过,明朝应天府(南京)的乡试录取率为7.26%。这已经够低的了吧?不!
      还有人统计过,到清末时,一个读书人如果能够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考中举人,那么通过率只有百分之0.6%。
      你以为这就到头了?想得美!后面还要赴京会试。会试很残酷,将刷掉绝大部分考生。这些人就是前面所说的0.6%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全国各地的学霸。
      比如,明朝万历五年,全国有超过4500名举人参加考试,结果只录取了300人,录取率6.7%。录取人数和录取率都令人极其“感动”!
      生在古代中国,你敢说“知识改变命运”,先得看看自己是不是读书的料!否则,你最好相信“投胎改变命运”。
      高家为什么愿意让两个儿子都来读书?
      高母说了,高家不能没有一个人认字,否则全家都是睁眼瞎。
      高家有地,总有一天要卖地或买地。卖地或买地,就要跟人家签契约吧?家里没人识字,你就等着人家欺负你吧!
      高家不是大户,但至少也不穷。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过的家庭成分来划分,高家算是“富农”。现在的说法是“家里有矿”,高家则算“家里有田”,手里好歹有两个钱,并非吃了上顿没下顿那种人家。
      再具体一点说,高家可以算是农村的小资产阶段,家里有一些土地,但比不上大户,也有少量的牲畜和劳动工具,自己也参加劳作。虽然也将一些田地佃给他人耕种,但本质上并不算剥削他人,还是以自力更生为主。
      所以,有高家父母支持,家里还有一点钱,高罕和高希就都能到丁家村的村塾里读书。两兄弟的投胎技术很不错呢!
      高希疯傻了十八年,虽然和学堂里的这些同窗小伙伴都住一个村,但除了自家阿哥高罕,他一个人也不认识。这些小伙伴却认得他,私下里议论开了。
      “咦,那个傻大个,是不是就是高家那个疯子?他病好了?”
      ”病好了,还来读书了?他认得字吗?“
      “听说能读大明律呢?”
      “那可真了不起,我才会读千字文,我还没看过大明律呢,怕是看不懂?”
      “听说是先生治好的。我们先生科举不行,给人治病倒行了...要不有人说我们先生不务正业呢!”
      “我阿爸讲,那是...瞎猫...瞎猫...碰到死耗子。高罕哥,什么叫瞎猫碰到死耗子?”高罕身边一个七八岁模样的小男孩奶声奶气地问高罕,高罕亲切地抚了抚他的头。
      高希听了这些议论,并未生气。虽然他才年方十八,但前世的他已经三十九岁,中年人的沉稳性格,这一世的高希也继承了,因此并未介意小男孩的提问。
      “哈哈,瞎猫碰到死耗子,就是说运气好!”高希用食指在小男孩鼻子上划了一下,逗得他笑了起来。
      “咳咳,”胡老秀才清了清嗓子,“今天复习一下《千字文》。子龙,你领着大家读一遍。”
      丁子龙站了起来,看起来大约十六七岁上下。
      高罕暗暗用肘推了推高希,又向子龙努了努嘴,低声说道:“丁嫂的小儿子。”
      这村塾里学什么?基本上从识字开始教,启蒙读物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也少不了最正统的内容“四书五经”。当然也要学写字,也就是后世学校里小学语文中的“书法课”。
      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高希在前世都认真研读过。
      此时丁子龙已经领着众人念完了一遍《千字文》。
      胡老秀才扫了几眼学堂里的学童:“谁来解释一下,‘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这四句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看?”
      众学童都低了头,无人应答。
      唯有高希和子龙坐直了身子。

第9章 胯下之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