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电影理论与批评》是戴锦华教授的代表作。

 她是研究电影理论的,所以,自然而然站在精英立场,她的理论都是把电影完全当成一种艺术品的基础上做出的…

 所以,她认为《归来》是烂片,我们院线上映的大多数电影是“非电影”,观众是“非观众”等等。

 这个当然不能苟同,对于电影的评判标准应该客观而多元,一部电影上映之后,作为学者和普通观众,大家当然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意见。

 不能说因为你是电影学者,你说的就是标准!

 而且…她对电影技术尤其是10年之后的技术所知甚浅,善于用理想与正义圈粉,学术的规则也比谁都玩得熘…

 话虽如此,她的《电影理论与批评》还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关于第五代、第六代迎合西方审美的论断…

 首先她肯定了西方电影节的艺术性——对抗好来坞商业电影。

 同时,她也说了西方电影节的获奖电影存在着审美方面的共性…

 也就是说你想在欧洲电影节拿奖,你必须要从欧美角度思考…

 她直接说了,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内容多展现未开化、奇观性质的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滞后性…

 沉旭东说完这些,然后道:“同理,可以得出结论,第六代导演们的作品可能是好作品,但在拍摄的时候,心态也可能是复杂、微妙或者无奈的,但其作品受到西方电影节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你不喜欢这类电影?”

 “谈不上喜欢不喜欢,就是觉得太取巧了…”顿了顿,沉旭东接着道:“反正我们学校的同学都不太看得上这类电影…”

 “取巧?哪里取巧?”

 沉旭东随意举了个例子:“比方说我们以三峡移民为素材,拍一部反对三峡建设的电影…前半段用记录手法刻画一个安逸、落后的世界,后半段则是移民后的不适应…”

 管唬愣了一下…

 沉旭东接着道:“我们经常说,一部获奖电影的元素——阶级、民族、教堂还有体制,随意组合…”

 “照你们这么说,那拿奖岂不是很简单?”

 “也不是,你得认识人,否则,你的电影根本进不了主竞赛单元!”

 各大电影节都有自己的推荐人,老贾当年拍的《小武》,那也是香港选片人推荐才去的柏林电影节!

 ……

 这个话题打住,主要聊《杰出公民》。

 曹华易先说了:“这电影商业性不够啊…得走电影节路线…”

 “这个本身就不算商业片吧?没什么商业元素”

 所谓商业元素,当红明星、知名度高的导演、复杂的特效之类的…

 《杰出公民》肯定是部好电影,但…市场表现可以预期的低!

 毕竟陈导明的票房号召力还是很弱的…

 《归来》、《1942》、《唐山大地震》包括《英雄》,都是靠导演卖座的!

 《我的1919》干脆查不到数据…

 《我心飞翔》,赔的矮大紧阔别电影圈接近五年!

 对了,《我心飞翔》陈导明忙前忙后,不但帮着矮大紧顺好故事,还帮他找到张震燕制片,并且通过圈内亲密关系,顺利帮他拿到华宜兄弟的投资…

 说一句张震燕,此君是阿谋的

第189章 ,/.[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