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一个太平盛世,能好好的过日子。”
“而每一个士兵,他们都来自于普通百姓之家。在军他们是兵,在野他们是民。父皇善待士卒,爱护百姓,所以天下云集响应。王师所到之处,百姓箪食壶浆,夹道相迎。”
“纵观历朝历代,无不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每一个百姓,每一个底层士兵都是我大唐最坚实的基石。大唐是我李家的,但也是天下人的大唐。”
“说的好,恪儿。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吾儿小小年纪,便能说出如此高论。真是天赐我李家麒麟儿啊。恪儿,你接着说。”
“是,父皇。去年八月,突厥颉利犯边,趁我大唐刚刚立国,劫掠我大唐百姓,父皇亲率二十骑,与颉利在渭水之畔,斩白马以盟誓。突厥人这才退去,此事被父皇引以为耻。更是被我大唐百姓视之为奇耻大辱。”
“身为大唐子民,身为父皇之子,儿臣只恨自己年轻体弱,不能上马击贼。无奈只能困于此地,做一读书郎。故作此诗,以表心意。”说完,李恪跪倒在地,向李世民行君臣之礼。
李世民是彻底被李恪的这番话打动了,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见识和抱负。颇有当年自己的风采。
李世民扶起李恪说道:“吾家有三郎,真是天佑我大唐。吾儿忧心国事,朕已知晓。”
旁边的虞世南也对李世民赞叹道:“殿下少年英才,将来必是我大唐柱石。”
“殿下,刚才所作之诗可曾起名?”虞世南对李恪问道。
“回先生,唤作《从军行》。”
“妙,真是妙。《从军行》正和我大唐尚武之风”。虞世南手捻胡须,连声称妙。
李世民也觉得自己这次是来对了。以前没有发现李恪有如此才能,昨日失足落水之后,简直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以前在李世民的眼里,李恪只是一个孩子。今天他在弘文馆中的言论,却鞭辟入里,见识深远。
李世民决意好好考一考李恪,跟这个宝贝儿子好好聊一聊。李恪今天的一些话,是李世民自己都未曾想到过的。随即李世民带着李恪前往延英殿。
李恪知道,老爹这是要好好考考自己了。决心在老爹面前好好表现一番。
延英殿,是大唐天子召见大臣,听政议政的地方。李世民带李恪来这里,绝不是简单的考自己诗文,恐怕是要问自己关于国家大事的问题。
刚进延英殿,就看到早有一人在此等候多时。此人与李恪年龄相仿,头戴金冠,身着四爪明黄龙袍。
李恪的记忆告诉自己,这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大哥,当今大唐太子李承乾。看来,太子就是不一样,他能来延英殿来听李世民的教诲,完全就是靠着李世民的宠爱,以及太子的身份。
李承乾也看到了李恪,只是眼神中多了一些不解:“不是说他失足落水,昏迷不醒呢?怎么今日就被父皇带到延英殿来了呢?两人还有说有笑的。杜荷不是说他不会游泳,落水必死吗?”
而李恪看到李承乾眼神飘忽不定,更加确信了落水一事与李承乾有关。
第三章:得民心者得天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