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阿嚏,这是谁在背后说小爷坏话。肯定是李承乾。今天他在延英殿吃瘪,父皇明天让我去参加大朝会,他心里肯定不爽。”
想想今日李承乾的嘴脸,李恪就想笑。就李承乾这小屁孩,还想跟小爷斗。小爷一个考古专业的毕业生,大唐之后一千多年的历史,我都清楚,你怎么跟我比。自己前世还有二十多年的社会经验,李承乾一个养在深宫之中的太子,社会经验,人情世故基本为零。
李承乾确实不是李恪的对手,但明天大朝会,可是大唐文武百官一起议论国政的时候。李恪看不起李承乾,不代表轻视这些大臣。
这些人都是跟随李世民打天下的,刀山火海,阴谋诡计,哪一样是他们没经历过的呢?抛开自己“穿越者”的身份,了解历史的长处。自己根本不可能是这些官场老油条的对手。自己几斤几两,还是非常清楚的。
现代人跟古代人相比,不一定会比古人更加有智慧。所以李恪决定明天大朝会,少说多听,少做多看。先熟悉大唐的情况再说。
第二日清晨,大朝会在宣政殿举行。文武百官早早来到。李恪也是早早起床,准备参加来到大唐的第一个大朝会。
宣政殿,李世民朝见大臣的地方。大唐的稳臣猛将,在这里共同决议大唐国事,由这里发出的命令,会传达到大唐的每一个地方,影响着每一个人大唐子民。
大朝会开始其实很无聊,先是三省六部大臣向李世民汇报工作。这些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处理的。百姓农业生产如何,突厥人有没有侵犯。
直到李世民把李恪的屯田之法抛出来,让大臣们共同议论之时,才进入了今天大朝会的主题。
“众位爱卿,这屯田之法,是否可行?”李世民此话一出,下面群臣开始还议论纷纷。
先是房玄龄说道:“这屯田之法,确实可行。既能解决流民问题,又可以增强边地军力,此外流民在边地开垦,又可以增加大唐的耕地。一举多得,实为良策”。
然后是李靖接着说道:“如用流民充实边地,开垦土地。并且加以修建边城,日后我大唐对突厥用兵,可以此为根据,出兵征讨。另外边地的粮草又可以当做军粮使用,大大减少了运输粮草的路程和损耗。”
房玄龄和李靖分别从军事和内政的角度分析了用流民屯田的优点。李世民也是点头赞同。
有赞同的,就一定会有反对的,而长孙无忌就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
“臣反对此议,流民不服王化,都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之人。倘若迁到边地,要是引起叛乱又当如何?我大唐立国不久,就把流民迁到边疆重镇,谁能保证他们安分守己,开垦耕作”。
不得不说长孙无忌的影响力很大,一群大臣跟着长孙无忌一起反对。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李世民实在没想到,长孙无忌会带头反对。但这是大朝会,每个人都要发言的权利。李世民示意让长孙无忌接着说下去。
“且不说,迁徙流民非一日能完成。就说流民迁徙边地之后,颉利率兵侵扰又当如何?假如有心怀不轨者,勾结突厥,引兵入关,又当如何,众位大臣考虑过没有?”长孙无忌接着说道。
本来一开始,房玄龄与李靖赞同之后,大部分人是支持屯田之法。长孙无忌讲完,反对声音变得越来越多。大臣们也分为两派,一派表示支持,一派表示反对。
就在意见相持不下之时,李世民看向了站在群臣之中,一言不发的杜如晦。
第五章:大朝会[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