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双手都要拍在一起了,陡然想起顾有财说过,林举人的讲课方式就是他讲完后,大家再出声提问。
于是,大家个个屏声敛气,乖乖巧巧地听讲。
“大家都觉得诗很难,因为要讲究平仄对仗,格律诗尤其如此。”
“但若抛去这些形式来看,诗,其实是内在情感的表达。”
“比如,汉乐府《江南》,它是这么写的: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看起来并不押韵,甚至会让人疑惑,鱼戏荷叶东南西北都写了一遍,会不会显得??拢
为什么这首诗看上去平平无奇,却如此有名,流传如此之广?”
乡亲们纷纷点头。
这首诗感觉不像是诗人做的,倒像他们自己说的大白话。
林举人平和道:“因为《江南》本质是一首曲子,一首采莲时唱的曲子。”
“在江南可采莲的季节,莲叶茂盛,一片连着一片,布满水面,几乎与天边相接。
在茂盛碧绿的莲叶之间,女子撑着一叶小舟,从中划过,采摘莲子。
水中的鱼儿在荷叶间嬉戏游玩。
采莲的女子划船之时,看到鱼儿,心情惬意,于是放声歌唱。
鱼戏荷叶间。
她的同伴们彼此呼应唱和,或你一句,我一句。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林举人亲自唱了一遍。
当他再唱第2遍的时候,乡亲们便陆陆续续地开始了跟唱。
恍然理解了当年唱这首诗的人心中的惬意。
林举人笑道,“大家以吟诵的方式去读诗,会更容易理解。
《江南》不仅是采莲之活泼热闹生活景象的描写,也是心中惬意之抒发。”
“做诗,同样是由感而发。
《尚书·舜典》有这么一句话,诗?志,歌永?……”
张梓若托着夹板,快速地做着笔记。
林举人不愧是熟读四书五经的举人,讲起课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内容详实无比。
他先是给大家讲了诗的本质,然后由浅至深给大家讲诗的种类、演变,以及对仗、格律等。
张梓若听得津津有味,笔记做了一张又一张。
她的学生们也捏着铅笔,按照自己的方式记载重点。
乡亲们有如沈河一般奋笔疾书,一个字都不愿错过的;也有暗自悔恨自己不舍得买纸笔,漏记了知识的。
在众人崇敬的、恍然大悟的眼神下,林夫子心中畅快,讲得酣畅淋漓,还即兴发挥,现场做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讲学诗。
一堂课结束,张梓若与乡亲们为他送上最热烈的掌声!
手掌都拍得发红了,也不愿停止。
林举人觉得浑身的血液都在沸腾着上涌,恨不得再讲上一节!
张梓若笑道:“青云兄,你的慷慨热情一定不会浪费的!马上就到你施展的时候了!”
“各位父老乡亲,现在有什么疑问,可以开始提问了!”
一个又一个的手臂举了起来!
乡亲们被点燃的热情再也压不住了!
林举人依次点人,解答问题。每一个问题的解答,都让林举人觉得充满了成就感。
直到沈河双目放光,言辞恳切的说道:
“林夫子,我现在感情澎湃!有感而发!做了一首诗,想请您点评点评!”
然后,各种各样有感而发的诗,一股脑地涌到林夫子耳中。
林举人眼前一黑。
这都是什么?!
和我讲的大不一样!
你们真的认真学了吗?
乡亲们:学了,林夫子,我们真的认真学了!我们脑子都学会了!
第61章 举人老爷讲学啦[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