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372章 从报纸上了解潘大章[1/2页]

重生1983年 爱喝葡萄酒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第二天是过年。
      司机柳昊昨晚就回家去了,走前还反复交待:“齐总,若是有事要出车,可打这个电话,我会及时赶过来。”
      齐谷南住在稀土勘探公司大院内的一套公寓内。
      陪伴他的是一位二十八岁的年青女子,叫柳如波。
      是柳昊的堂姐。
      名义上是他的生活助理,其实两人的关系超越了一般的上下级关系。
      齐谷南在济城有老婆孩子,只是他老婆不愿意跟他到南方城市来生活。
      一儿一女也已长大参加了工作。
      头段时间儿子和女儿还打长途电话问他,过年回不回家。
      他说筹办稀土矿的事,可能不回去了。
      让他们照看他们的妈妈。
      老伴也从单位退休拿一份退休工资,生活无忧。
      多年不在一起生活,似乎脑海里也浮现不出她的影子。
      何况他身边还有一个更年轻,更娇嫩的女性呢。
      外面的光照进暖意融融的房间。
      齐谷南睁开眼,把酸麻的胳膊从一头秀发的脑袋下抽了出来。
      侧身翻了个身。
      背后滚烫的一只手搂住了他。
      “今天大过年的,起这么早干嘛,又没有什么事要做。”
      该买的东西都买好了。
      柳如波此时只想单纯地享受这难得的二人时光。
      齐谷南却轻轻推开了他。
      “我要起床喝口水。”
      上了年纪的人体质跟年轻人就是完全不一样,此时他感到口干舌燥,全身一种虚弱无力感。
      女人快速爬了起来倒了一杯温开口递给他。
      “是不早了,我去煮点早餐吃。”
      差不多九点了。
      她洗刷后,走到客厅,发现门缝里塞进了当天的《冈州日报》。
      她捡起报纸,递给刚起床走出房门的齐谷南。
      “这是今天的报纸。”
      她知道老齐有上厕所看报纸的毛病。
      齐谷南如往常一样,在特殊的环境下翻起了报纸。
      咦,他在报纸文艺副栏上,看见一篇报名文学:“红土地上升起的诗星:中学生潘大章的文学之路。”
      瞬时撩起了他的兴趣。
      中学生潘大章,又会写诗又会写小说,这个少年还能拿出几十万资金来入股稀土矿。
      他把文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写作水平一般,假如不是熟悉潘大章,其他的读者可能读到一半,可能都没兴趣读下去。
      象一个干部在主席台上做报告一样,都是空洞泛味的说辞,读来令人枯燥无味。
      但齐谷南却不一样,他从字里行间了解了潘大章大致的发展轨迹。
      满篇都是恭维之辞,说他文学水平达到了多高的境界。
      有那么高吗?
      他吃了早餐后,还是重看了一遍。
      “今天报刊亭还有开么?”他问柳如波。
      “应该开吧。想买什么报纸?我去买点青菜,顺便帮你买回来?”
      齐谷南把报纸递给她,指着上面说发表潘大章的诗歌和小说的刊物说:“看有没有这几本刊物,有的话就买回来,我欣赏欣赏这年轻人写作的水平到底是怎样的。”
      柳如波对于诗歌不感兴趣,但是对于小说也喜欢看。
      特别是《江山文艺》她也经常买。
      看见文章中说的最近几期的《江山文艺》,她恰好都有。
      “《江山文艺》我都有,这篇《陌生城市》的小说我也一直在看,写得确实不错。”
      她把几本杂志找出来,递到老齐手里。
      “你先看这几本杂志,我再去看书报亭有没有这几本诗刊卖。这个作者是俞督县人?”她看见了文章上的介绍,好奇问。
      小说写打工生涯的,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味道。
      “是呀,他就是老董的干孙子,出资办稀土矿的也是他。”
      “老董的干孙,不是吧?他不应该是个中年人吗?”
      柳如波感到不解。
      若是中年人的话,老董收的就是干儿子了。
      “他今年才十六岁。”
      “不可能吧?十六岁写得出那样的小说。”
      “哪样的小说?”
      “你看看就知道了,我去买菜,再去报刊亭看有没有那几本诗集。”
      她出了门,留齐谷南一人在家。
      他开始阅,已发表四期,每期三万多字。
      主人公是个矿工,因为所在钨矿经济效益下滑,半年时间发不出工资。
      允许青年工人停薪留职去外面自谋职业。
      于是青年矿工就去了广东沿海城市。
      事情发生在某个特定的时期。
      齐谷南不禁内心犯嘀咕,他知道近几年钨业系统经济效益非常不错,每年除了上缴税收和利润后,每个矿都有不少的盈余资金。
      钨产品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几个大矿都在搞文化娱乐设施。
      会走到连职工基本工资都发不出的地步么?
      青年工人都停薪留职去了广东打工,以后他们还会返回原单位上班么?
      想象力还是不错。
      之前在矿山一个小矿工的生活场景,跟现实中特别相符。
      各种心理描写,当时的情景很容易让读者代入其中。
      潘大章父亲是矿山的退休工人,他熟悉矿山的环境,以及了解矿工的真实心态,都可以理解。
      可是他才十六岁,有可能连广东都还没去过吧?
      书中描写的服务区乱象,以及到了广东后,汽车站打工人的人生百态。
      在工业园挨家去找工作,进了工厂的,流水线的所有辛酸苦辣,没有亲身经历的人,他能够单凭想象就写得出来么?
      小说主人公的视角,以及遇事件后成熟的思想变法,怎么看怎么象一个饱经沧桑的中年人。
      几个小时过去,柳如波买了几本杂志和一些青菜回来。
      “我特意跑去汽车站门口的那个书报亭,才找到你需要的这几本诗刊,其他几个书报亭都没有。”
      “你看书吧,我去煮饭。”
      齐谷南并没有急着看诗刊,其实他对诗的兴趣也并不是很大。
      但是他是大学高材生,当初在学校时文笔也不错,对于诗歌的好坏还是有一定鉴赏水平的。
      但是刚才坐在椅子上,连续看了几个小时,脖子有点酸,双腿也有些麻木。
      需要活动活动。
      “哇,老齐,今晚有春节联欢晚会,八点开始,有小品、歌曲、歌舞、杂技、魔术、戏曲和相声,肯定非常精彩。”
      柳如波看见电视上正在预告晚上

372章 从报纸上了解潘大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