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23章 李家城疑似重回巅峰之境[1/2页]

重生港岛,家大业大 此间人雄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又是内地......
     李家城也去了内地!
     沈弼心中波澜起伏,复杂难言。
     他抬起头,目光落在李家城身上,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和困惑悄然滑过。
     玩具虽然也不简单?
     但在邵维鼎大刀阔斧推动港岛产业升级、转型服务消费型市场,轻工业日渐式微的当下?
     在鼎峰正以雷霆万钧之势,试图撼动德国汽车工业巨头、铸造“国之重器”的宏大背景中?
     这位蛰伏归来的“超人”,选择的再起之路,竟是……玩具?
     这与沈弼期待中的“大手笔”,落差实在太大。
     “沈大班,莫小觑了这些小玩意。”李家城仿佛洞悉了沈弼的心思,嘴角噙着一丝深谙世事的淡笑,“衣食住行娱,民之所需。邵维鼎布局汽车,是重器,是脊梁;我看中的,是这‘娱字,是渗入日常的毛细血管,更是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和触手可及的渠道。”
     他缓步踱至沈弼巨大的办公桌前,目光扫过那些象征着权力与财富的卷宗文件,声音沉稳:
     “这段时间,我走遍了港岛的大小玩具厂,也深入了对岸的深圳、东莞。”
     “一个事实,再清晰不过:凡是在这行当里活得滋润的厂子,手里都攥着点‘名堂。”
     “哦?”沈弼终于提起了几分兴致,身体微微前倾,“仔细说说。”
     李家城显然有备而来,他从容地取出一份文件,指尖点向一处:
     “比如这家旭日厂。厂长蔡志明,手握史诺比的代理和自研权,员工人数从七十年代的十几人,膨胀到如今的数千人。去年,更把厂子开到了深圳,赚的可是实打实的美金。”
     他手指下移,落在另一个名字上:
     “再看永和实业的林亮。他的小黄鸭,79年就在东莞扎下了根,根基深厚,利润稳定。可惜……”李家城轻轻摇头,语气带着一丝“遗憾”,“这位林老板,骨头硬得很,我递过去的橄榄枝,他拒了。”
     沈弼的思维高速运转。
     李家城寥寥数语,已然剥开了“玩具”的朴素外衣,显露出其内在的商业逻辑核心:IP价值、成本控制、渠道网络。
     这确实是一个庞大却常被主流忽视的领域。
     “所以,你的计划是?”沈弼身体前倾的幅度更明显了些,之前的轻视被商人的精明所取代。
     他意识到,李家城的选择虽与邵维鼎的宏大叙事路径迥异,却同样精准地踩在了时代的脉搏上。
     那便是充分利用内地低廉的成本和开放的政策红利。
     李家城的眼神骤然变得锐利,如同当年鲸吞和黄时重现的锋芒:
     “第一步,并购整合。目标就是旭日和永和实业。”
     “我希望汇丰能再次帮我牵线搭桥,说服蔡志明和林亮。”
     “价格方面,可以谈,甚至可以承诺保留他们的经营权,以示诚意。”
     沈弼沉吟道:“蔡志明这个人,我有所了解。他在深圳开新厂的那笔贷款,三千万港币,正是我批的。”
     “他,我可以帮你谈下来。”
     他话锋一转,语气多了几分凝重,“至于林亮……此人是塑胶玩具界的老行尊,资历比你都要深得多。更是对岸改开后,第一批北上建厂的港商,声望不低……”
     李家城直接截断了沈弼的话,语气冷静而笃定:
     “林老前辈的资历,我自然清楚。但永和这块骨头再硬,也并非无从下口。”
     “林亮年近六旬,正在培养儿子接班。可惜,”李家城嘴角掠过一丝冰冷的嘲讽,“他那公子,据我所知,马场常客,夜总会贵宾,赌桌豪客,堪称五毒俱全。”
     “永和若交到这等纨绔手中,前景如何,林老前辈心中当真没数吗?”
     “与其看着心血毁于一旦,不如保留一份体面的股份,让更有能力者接手经营,延续永和的招牌。”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另外,永和在东莞的工厂,用地、用工,乃至出口配额...总有些地方需要‘配合。”
     “或许,可以通过港府或者英国商会方面,施加一些‘友善的提醒?毕竟,稳定繁荣的营商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不是吗?”
 

第823章 李家城疑似重回巅峰之境[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