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点头,“着兵部拟定兵力部署方案。”
陈希烈道:“遵旨。”
第二件是大食与大唐共建丝路的要求。
李林甫道:“臣以为,这件事情也是大食在试探,只不过这一件事情大食试探的是我们的政治,臣以为大食是想令自己国内的货物进入西域,促进其国内商贸的发展。”李林甫不直接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便是在揣摩皇帝的心意。
“父皇,在军事上我们保持随时应战的态度,在政治上儿臣以为还是延续对西域诸国的态度。”李亨道:“丝路是大唐与西域诸国共建的一条路,丝路不仅促进了中原和西域的商贸往来,而且也促进了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大唐一直与狄夷为一家,各国之间友好往来,是大唐所乐意看到的。”相比李林甫,李亨便以国家利益为先,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
陈希烈道:“陛下,大食觊觎丝路已久,共建丝路是假,利用丝路扩大其影响才是真,臣以为,应当限定大食在丝路上的权限,只能进行商贸交易,不能进行军需物资的转运或交易。”陈希烈的这条建议已经考虑到了此项方案执行的一些细节。
李隆基听取了几个人的意见之后,道:“朕追随贞观之故事,当以太宗皇帝天下为一家来对待诸国。若大食想共建丝路,大唐欢迎朋友。”李隆基是想用丝路为纽带缓和两国之间的关系,加深两国之间的了解。
“陛下,陈大人的担心不无道理,大食争战多年,其疆域不在大唐之下,并且军备成熟,能够进入丝路主要是发展贸易,何况军需在各国本就有严格规定,臣以为,丝路绵延向西,途径很多国家,若在大唐境内,大唐可维护畅通,但是若在大唐疆域之外,就算大唐出兵也不能确保,因此保护丝路之责,不应该只让大唐去维护,只要是丝路途径的国家,都有义务维护这条商道,大食若想加入进入西域的丝路,与西域和大唐贸易往来,首先要维护丝路,我们可以通过道义来回复大食。”
李隆基在龙椅上换了一个更舒服的姿势,对刘羡之所言越发的有了兴致,“道义二字抵得上万马千军,刘羡之,你继续言之。”
“陛下,大唐欢迎朋友,大食不一定是朋友,大食看到丝路繁荣,是大唐与诸国往来的要道,因此也想利用丝路便捷的交通促进自己的商贸,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这条路是属于各国之间共有的路,大食若想强占,便是与各国为敌,若其维护丝路,便是西域诸国的朋友,也是大唐的朋友。”刘羡之的此番回答令三人心中一动,如此一来,不仅表明了大唐视天下为一家的外交政治立场,并且将各国的利益放在了大食共建丝路的提议之前,谁要是独占丝路,便在道义上处于被动地位。
以道义为先,便是外交最好的一种策略,李隆基对刘羡之之才也颇有耳闻,而今日刘羡之的才华在此次会议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着实让李隆基看重。
李亨总结道:“父皇,儿臣以为应该和户部的臣工商议将互市的地点和互市的具体条款。”
“你之前督运粮草,对户部比较熟悉,此事由有你和刘羡之商议具体细节。”
李亨行了一礼,“儿臣遵旨。”
李隆基点了点头,眼神中露出满意之色,“那就这么定了,李卿,大食使团一应住食定要妥善照料,不要失了我大国气度。”
“臣遵旨。”
李隆基调整了一下坐姿,发现已经议了很久,看见李亨和自己倚仗的四人都站在原地,于是道:“来人,赐坐。”
四人人连忙谢恩。
刘羡之知道李林甫是红妆的人,而李林甫则不然,此二人能够走到今天的位置,不论是国政还是吏治方面皆是扶龙山庄和红妆之中最具才学的人,对于外患,两人能够一致对外是处于截然不同的立场,刘羡之辅佐大唐,希望天下安定,不要妄起战事使百姓蒙难,李林甫图谋不轨,他不希望大食的势力扩张至西域,影响红妆在西域的计划。
“嗯,这两件事情就如此决定。大唐乃泱泱大国,礼仪之邦,大唐欢迎朋友,共建繁荣,但也不怕敌人,对于那些想破坏繁荣安定的国家,那些想要挑起战争的国家,大唐和西域诸国一定会让其付出惨重的代价。”
李隆基的言语中尽显皇者之气,众人皆异口同声道:“陛下英明。”
刘羡之作为朝廷新秀,在短短的时间里便得到皇帝的信任,能够与太子和两位重臣在内殿议政,在朝堂之中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并且为人处事一向恭谨谦和,很多朝臣对其也颇有好感。
对于李林甫而言,刘羡之和陈希烈一样都是聪明人,他们为了获得陛下的信任不会加入任何阵营,参与任何党争,他们只会保持着一种微妙的中立,李林甫知道刘羡之是个聪明人,存在利用的价值,何况刘羡之在进入京城之初便巧妙地表达了对寿王的倾向。
李亨的心中早已经下定决心,与刘羡之和张修一同铲除红妆,推行仁义,实现天下大治。
李亨在经过一些惨烈的事实之后,更加体会到了夺储的残酷,当他知道九年前刘羡之全家葬身大火,如今还能够匡扶大唐,心中更是感动,敌人越是强大,自己越需要隐忍自己的锋芒。
第四十五章 议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