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儿子和王越打起来了,萧父对此并不担忧。儿子的勇武他是知道的,契丹人对这种斗殴更是习以为常。看到进来的萧无敌一脸的惨状,萧父也是一愕。不过他更担心王越的状况,毕竟来者是客打死或被打残都不好。
迎着父亲闻讯的目光,萧无敌说道:“他没事。”
萧父一听王越没事,神情一松往后靠了靠,问:“那你脸上怎么回事?”
萧无敌呲牙裂嘴的说道:“他还不错,是第一个用了八成力气打不赢的汉人。”
“哦”萧父也有点儿动容了,儿子无敌的名字不是白叫的,他的勇武到目前来说是契丹第一的,不要说汉人就是契丹人能和用八成力气的萧无敌打成平手的也没几个。这个敢娶明月的小子确实有点儿门道。
于是萧父向萧无敌了解两人交往的过程,随着对王越的了解萧父略略有些动容。不过他还是对王越不是很满意,在萧父的眼里汉人在小规模作战方面的确有独到之处,然而在大规模作战时就显得极为呆板笨重,缺乏机动作战的能力。王越和他的亲兵所表现的并没有超出萧父的认知,这就显得极为平常了。另外在萧父看来汉人就喜欢棋琴书画这些没用的玩意,王越在音乐方面的表现直接被他忽略了。
萧无敌踌躇了半晌,鼓起勇气问父亲:“王越说:我们有武力汉人有智慧,如果我们联手就天下无敌,可是孩儿觉得就是没有汉人我们也可以天下无敌。”
萧父听了这句话身体忽然前倾,问:“他说我们和汉人联合?”
萧无敌答了一句:“是。”
萧父随即陷入了沉思。自从契丹立国之后掳掠了大量的汉人,同时也大量的任用了汉人为官。目的就是借助汉人的智慧让契丹国迅速发展,然而到了今天已经出现了停滞苗头。契丹已经不得不在寻求战争中去获得土地、人口从而增加财富。而战争的消耗又使得获得的财富大量的缩水,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这样就迫使契丹准备进行下一场战争。很多人都在担忧长此以往当财富无法支持战争或者战争无法征服对手的时候契丹必定灭亡。
王越的话给了萧父一丝感悟,然而他却看不透其中的关节,就像似乎可以抓住,但是当你接近它的时候却又不见了。汉人的智慧与财富和契丹人的勇武怎样结合?这个时候萧父忽然觉得王越的确有资格做自己的女婿了。
在另一个房间王越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刚才之所以对萧无敌说出那样一番话来,也是这段时间在契丹的所见所闻诱发的。
他在这里看到了大量的骑兵和他们的技战术水平,这让王越对步兵是否能战胜骑兵有了怀疑。从现代的眼光看:在装甲部队出现和航空轰炸技术发展之前骑兵依旧是最为犀利的地面突击力量。炮兵、火器的出现只是削弱了骑兵在战场上的作用,但是无法遏制骑兵作为一个突击军种在整个战争中的地位。事实上直到二战也只有欧洲战场上骑兵才真正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回到王越所处的年代,无论以前、现在还是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除了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大陆之外,中国周边游牧民族的作战的范围其实都很窄。他们几乎无法突击到敌方的纵深区域,即使面对宋朝这样孱弱的邻国,辽国也无法将它吃下,金朝略好但是也没有办法消灭南宋。从军事上看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财力不足。因为现代认为“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古代认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都是对国力影响战争的肯定。而汉民族的国力自古都是为人称道的,一直位于世界的峰巅。
如果能将这两股力量合二为一那么这样的军事能力就会大大的增强,军事辐射的区域就会及其的广大。比如汉唐时期就是典型的代表。
现在王越思考的是自汉唐以后中国为何日渐衰落,特别是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以后,按理这样状态也正是王越方才所说的合二为一,事实上唐朝的疆域的确非常广阔。然而此后的中国却逐渐走向了羸弱,宋、明这两个汉人建立的国家最终被元、清所取代。打破了汉族对游牧民族的优势。这是制度上的问题还是思想上的问题?如果将中国历史放到世界的历史中那么自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制度、科技上建立的巨大优势为何会被消磨殆尽,最终成为了落后?众多想法纷而踏至,搅得王越的脑子一团糟。
就在王越苦苦思索的时候,萧无敌出现在王越的面前。他面无表情的对王越说了一声:“跟我走。”然后王越就被“押”出来萧府。
之所以说王越是被“押”出了萧府,是因为一队非常精壮的士兵将两人夹在中间。两人来到一处更大的宅院,这个宅院非常大,类似城中城。王越这时忽然省悟这不是大宅院,这是宫殿。契丹的宫殿只能是契丹王的居所,难道求娶一个女孩还需要契丹王的同意么?
王越不知道的是就萧父在契丹的地位和契丹的婚姻习俗,王越要娶萧明月还真的需要契丹王的同意。萧不古,契丹的北海王,后族中的七大长老之首。在契丹虽然没有具体的任职,然而他却是契丹王最信赖的谋臣,类似于诸葛亮的地位。
契丹王对萧明月婚姻的态度主要是源于契丹的内情所致,现在的契丹虽然强盛,但是由部落制度演化的军制已经让契丹王感受到了掣肘,甚至让他感受到了皇权被威胁。
契丹的军队是由各个部落的军队组成的,战时各部落的军队聚集出击。由皇族组成的军队是契丹军的主力,也是由它保证契丹王对契丹的控制。然而皇族并非是一个部落,所以皇族所掌控的军队也是由十几个部落军组成。当皇族成员齐心合力时这支军队强大无匹,但是事实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小算盘,皇族的人亦是如此。对于权力的争夺即便是皇族内部也是十分激烈的,随着疆域的扩张这种争斗越明显、越激烈。随着战争皇族各部的军队逐渐壮大,好几支军队已经可以和契丹王的部族军队相媲美,个别首领的野心也逐渐暴露。
总体而言不管哪位皇族成员最终掌权,契丹的政权依旧掌握在皇族的手中,但是未必是现在契丹王的家人或者后代,这就不符合现今这位契丹王的利益。
由于财富和战争的问题契丹无法从战争中自拔,战争又使得契丹王的军队的发展跟不上其他皇族部落军队的发展,军力的相对衰弱又造成了契丹王对政权掌握的削弱。这让契丹王有了将战争停下来对内部进行整顿的需求。
在契丹,要主导事情的发展,掌握话语权,就看军队的强弱。契丹王现在很难通过战争强大自己的军力,那么他只有靠拉拢其他人的军力来壮大自己。现在就这么一个机会摆在眼前,就是那位堂兄的部落和军队。
自从那位堂兄死后,他的部落和军队就成了别人眼中的肥肉,想吞并的大有人在。正因如此堂兄的家人们对外界的提防十分严密。
无论是猛兽捕食还是部族吞并,有一个点是相同的,就是要让被害者放下心防。萧明月就是让他们放下心防的钥匙。萧不古是自己的重要谋臣,在外界看来这两家的联姻预示着契丹王行事就必须考虑萧不古的感受。然而除了一些人精,恐怕不会想到萧不古的利益其实和自己是一致的,只有自己的皇权稳固,萧不古一家才有现在的荣华富贵。
萧明月只是萧不古众多女儿中的一个,纵然是最宠爱的一个,在整个家庭的利益面前该牺牲萧不古也会毫不犹豫的牺牲。
因此,萧明月的婚姻一开始其实就是注定的无可改变,现在萧父想改变那么也一定要获得契丹王的同意。
“合二为一,天下无敌”的理念使得契丹王和萧不古都认同了王越是中原贵族的身份。
在古代民众的见识仅仅限于一方土地,即使脱离的平民的身份进入到了官僚阶层,限于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出身,这些人很难看到这些东西。而贵族则不同,特别是那些历经数朝不倒、传承久远的士族门阀,他们的子弟自幼接受家庭的熏陶,从对家规的遵守中领略许多治国的理念。所以这些人一旦入朝为官,他们的见识和思考是远远领先于平民出身的同僚的。同时,这一理念也是契丹王和萧不古重要的治国理念之一。在王越的年纪能有这样的认识在当时非常难得,只是其中的关节复杂并不像说起来那么简单,王越对此认识有多深刻这是契丹王和萧不古需要考察的。
“在御书房的会面”王越是这样定义见到契丹王的地点和内容的。路上萧无敌都是低着头走路,王越也是有样学样,这就使得他没有看清来路和那间屋子上的牌匾。由于此后王越再也没有来到过这里,所以王越一直不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见到的契丹王。
王越是跪着见契丹王的,在来的路上王越已经想到了这种可能。毕竟穿越到了古代,跪见就是这个时代的礼节,至少是现在王越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为此他也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就当是尊重长辈,不要将此当成卑躬屈膝等等。所以王越平和的态度也博得了契丹王暗中的赞赏,这种大气就是在贵族中也是少有的,也符合契丹王对名士的想象。
“你想娶明月为妻?”
“是的,陛下。”
“你是汉人,明月是契丹人,你的家庭能容得下明月吗?”
“回陛下,或许我的家庭暂时会对此有不适应,我会和明月一起努力去获得他们的认可。”
“哦,你觉得有这样的可能?”
“回陛下,是的。”
“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王越张了张嘴正想说出自己的理由,但是他发觉自己认为的理由非常的不可靠。异族的婚姻并不为高姓大户所接受,这种不接受不是一家一户而是整个社会。王越这才发现他一直认为自己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要强于这个时代,然而他的民族意识却一直是后世的中华民族的意识而非这个时代的汉民族的。
于是造成了他没有考虑到这个社会对异族婚姻所持的态度和实际的可行性,因为在王越的脑子里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契丹这个时候还并非汉民族。<
第32章 三十二思考[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