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要银子,沈觉非给,拨内库也要满足他。
      要马匹,沈觉非将辽东山西京师三个养马场全给了他。
      要火器,制造局给他。
      如此重用,不仅朝中言官文臣不满,担忧不已。就是沈觉非午夜梦醒也有点不安。想一想初开戚继光手中的十镇军队,京城中其他军士还不到三万人。皇帝身边的御前卫士,护卫紫禁城的锦衣卫,还有去年张居正新练的一万羽林卫,还有五城兵马司掌握的兵马。其中可用的只有全火器装备的一万羽林卫,可是人数实在太少,遇上戚继光,恐怕凶多吉少。想到此,沈觉非身子一寒,再难入睡。
      即便是知道戚继光忠诚不二,而且戚继光也没有异象,沈觉非还是不安。他终于体会到宋以后帝王防备武将的心情了,寝食不安哪。
      但是既然用了他,就不能半途而废。
      于是每天晚上沈觉非的御前就多了一份戚继光的最新情况报告。
      而兵部谭纶在万历和张居正的支持下,也开始整顿边关。淘汰老弱,训练士卒,修缮战具。
      结合兵部的主张,沈觉非最后决定将军政分开。巡抚管理地方政事,兼有检察权力;而总督者署理军务,不管地方政事。设立蓟辽﹑山西山﹑西三总督,分别统辖辽东蓟镇等九边,防备蒙古。由兵部管理。
      而在南方者没有大的变化,仍然继承传统。只是在一些要冲地带设立镇,以总兵统之。兵源由各地卫所抽调,武器,军饷均有中央政府支付。统辖也改由为兵部,不受五军嘟嘟府和地方官吏的约束。
      本来沈觉非还想设立类似总参谋部之类的机构,建立军校,但是身边缺乏人才,只得罢了。不过却有一件意外之喜,一次和戚继光闲谈,说道俞大遒精于水战,现在赋闲在家。沈觉非本以为俞大遒已经去世,闻知大喜。立即诏命起复俞大遒,用为江南水师提督,全权负责组建大明江南水师,职位权限一同戚继光。
      如此一来,银子花得更多了,内库很快没了沈觉非恨不得将紫禁城中文物那出去买了筹集军费。
      设立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的奏请也得到批准。
      张居正提出的大开海禁保护海外子民和整顿驿站两项主张,深的沈觉非赞同,在看了具体的举措后,批示了一个“完全同意。”
      沈觉非明白所有这些举动都还在文官系统可以接受的范围,没有超出当时人的认知范围。阻力虽然会有,但占据了道义制高点的自己,加上张居正的铁腕推行,成功的可能性很大。至于流血牺牲,本是免不了的。
      试问,那一个帝国不是在血与火中诞生的呢?
      如果这么一点激荡经受不住,还谈什么千秋霸业!
      在经过多次修改后,万历二年六月初十日,万历皇帝发布了后世著名的《国事诏》。
      《国事诏》不仅规划了明朝以后五年的发展,也实际上是张居正改革的纲领和标志,确立明朝的发展方向。
      对《国事诏》的影响,后世史学家公认为“它挽救了一个将要没落的帝国。虽然实际的过程相当的血腥,但是如果没有它,我们也许会被野蛮人征服,三千年的文明也将中断。”
      《国事诏》颁布后,就遭到了强大的反对。不少大臣纷纷上书,对于这些人,张居正毫不手软,全部罢斥。被罢斥加上自动引退的官员一共有三百多人,朝廷为之一空。然而,反对之声一直没有停歇,直到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

第十三节[2/2页]